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蹇氏起源及历史

蹇姓图腾_蹇氏图腾

蹇姓图腾(蹇氏图腾)

  蹇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作jiǎn(ㄐㄧㄢˇ)。其源有三:一是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二是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三是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蹇重。皆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蹇姓现今人口约三万,排在第五百五十六位。

【得姓始祖】

  蹇修: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下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离骚》中由记载:“解佩飨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伏羲氏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故而后世的人们皆称媒人为“蹇修”。在蹇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大多操持媒业,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为得姓始祖。

  蹇叔:(约前690年—前610年),居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经百里奚引荐入秦,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蹇氏。

  蹇重:战国时期魏国大夫,“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曾一度非常强大,其时蹇重为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执政时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谋臣,姬姓,与著名的赵简子为同时代之人。在蹇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蹇修,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下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离骚》中由记载:“解佩飨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蹇修,伏羲之臣也。”

  伏羲氏与其妹妹女娲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个时代智者的贤识。由此,诞生了为男女之间传语联系、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说明蹇修是个很会做媒的人,故而后世的人们皆称媒人为“蹇修”。

  例如,在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大多操持媒业,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蹇,通“謇”,又与“褰”通。

  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名士,与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过百里奚。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王推荐了蹇叔,蹇叔后来在秦国成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春秋霸业。

  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蹇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史籍《风俗通义》中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曾一度非常强大,其时蹇重为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执政时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谋臣,姬姓,与著名的赵简子为同时代之人。

  在典籍《刘向说苑·尊贤》中记载了蹇重对君臣关系以及所谓“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觞大夫于曲阳,饮酣,文侯喟然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蹇重举酒进曰:‘臣请浮君。’文侯曰:‘何以?’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饮之,嚼而不让,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也。’”

  蹇重的意见,打消了魏文侯的许多顾虑,推动了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的进程,功秉一时。

  在蹇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蹇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蹇氏,发祥地为中原今河南省淮阳县(古称宛丘)一带,后在河南至陕西往返迁移,在中原一带居住。春秋时期,蹇叔在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出生,成年后移居山西太原,结识了百里奚,与之交好。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向秦穆公推荐蹇叔为官,蹇叔才又从太原(宋国)迁居秦国为官,部分族人跟着定居陕西凤翔一带。蹇叔去逝后,后代又逐渐由陕西、山西向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等黄河中下游往返迁移,在汉唐之际在湖北襄樊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又迁居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分布渐广。如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安徽、云南、陕西、贵州、山东、江西、广西、吉林、福建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居住。目前蹇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蹇叔去逝后,部分蹇氏族人经陕西凤翔迁至山西太原,三家分晋后迁至今山西霍县西,后迁至睢阳,成为睢阳八大家之一。西汉时,随刘邦军队迁至陕西咸阳,东汉时迁至河南洛阳,汉未迁至四川成都。从晋朝统一中国后,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蹇氏族人都处于隐居时代,沉沦三百余年,在隋朝后期才又活跃起来,离开成都迁至山西太原府。唐初,随李世民军队迁至陕西长安,盛唐未随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难成都,部分族人定居汉中,“安史之乱”平息后又回到长安。唐未黄巢起义攻占长安,公元880年,先祖蹇道原作为唐朝大臣随唐僖宗避乱,举家迁到了成都,黄巢被朝廷官军剿灭后,蹇氏后人分析唐朝即将衰败,就没有再随僖宗回到长安,而是隐居在成都附近的双流县。整个五代十国期间,蹇氏后人在四川沉沦一百五十年左右。先祖蹇周辅(公元1021~1096年),四川双流 (今成都双流县境)人,在书院师生的鼓励下,入朝参加科考考取进土,因做官迁离故土,为宋朝做官四十余年。作为宋神宗时期一位较有才干的人物,他“善于讯鞫,钩索微隐,皆用智得情”,办案很有经验。一些“事连掖庭”的重大案件,“它司累月不能决”者,“乃命周辅”。曾因审理李逢案,使“台臣杂治无异辞”,连神宗皇帝也“称其能”。蹇周辅盐法是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为适应北宋政府聚财之需,在禅宗皇帝支持下,由蹇周辅亲自主持,对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区盐法中的落后环节进行的一次变革,是元丰时期政府理财的重要一环。蹇周辅辞官后隐居江西庐山。其子蹇序辰,字授之,登第后数年,以泗州推官主管广西常平。1127年北宋灭亡后,蹇氏族人向江西中部迁移至吉安。1279年南宋灭亡后,蒙古人大势侵入,汉民遭遇突袭,蹇氏族人开始离开故土,部分族人向巴蜀西部迁移,部分则继续留在江西吉安,但向山区密林深处迁移(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罗霄山脉中段,扼湖南、江西两省咽喉通道,地势极为险要),躲避兵荒,继续沉沦。先祖蹇义(1363-1435),原名蹇镕,字宜之,巴县(今属四川)人,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生于今重庆市江北区(当时称龙潭大山凤居沱)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当宋朝建立,中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先祖蹇义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即大明朝建朝近二十年竞争空前的首届殿试中金榜题名,明太祖朱元璋赞扬他“孝义有佳”、为大明最有学识和思想的文化新人,赐手书为其改名为“义”,并当即授中书舍人,调至身边“朝夕左右”,做文胆代笔,从此跻身于国家的权力核心和最高决策层,且任朝廷高官整整50年,历任大夫、少师、太保兼吏部尚书(天官),历仕五朝六帝,为(明太祖至明英宗)六朝皇帝依仗之重臣。在明未清初(1656年),根据清朝廷颁布的诰令,久居江西吉安的蹇氏族人大部分开始向蛮荒之地的四川、贵州迁移定居。部分蹇氏族人离开重庆四川之后,由于与之前迁移的家族失去联系,继续南迁至贵州毕节、云南镇雄县、巧家县、绥江县、文山市、曲靖师宗县等地。蹇姓望居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以及江苏省宜兴市。

  分布

  蹇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三万,排在第五百五十六位,望出襄阳。

  蹇氏族人早期居住于陕西一带,后逐渐向南、向东扩展。汉、唐之际,蹇氏族人在湖北襄樊一带形成郡姓望族。唐、宋以后,蹇氏族人分布渐广。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云南、陕西、重庆、贵州、山东、福建、台湾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号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荆襄堂、襄州堂。

  字辈

  重庆

  重庆巫溪朝阳镇蹇氏字辈:南益维光大,万发永吉昌,家兴全忠孝,福禄考自强,国正天易顺,少年定安邦。

  重庆奉节蹇氏字辈:“中良传家兴有德世代远”

  重庆潼南蹇氏字辈:德福臣尔朝,儒政维仁宗,永远跃先泽,文光毕士通。

  重庆城口蹇氏字辈:正大光明,德永远宗。发其百万,忠良顺家。和福子孙。

  重庆酆都蹇字辈:国政朝文时精华,万象兴隆永瑞光,赡养少宗成仁帝,兰田贵子映明坊

  重庆南岸蹇氏字辈:道德文原启;时维异来成;朝廷应合正;仁义礼智信;登崇宗泰守;福才万世兴

  重庆江津蹇氏字辈:时来天子三锡泽,广(光)大诗(书)书(声)万世昌, 荣华富贵多福择,祖德宗功兆馨香

  重庆巴县蹇氏字辈(不完整版): 朝廷应和正,仁义礼智信,登崇宋太守,福禄万世兴

  重庆长寿蹇氏字辈:道德源文启 时来裕维承 朝廷应合正 仁义礼智信 登崇宗太守 世代复联兴 本立芳隆盛 家齐业广荣 安邦怀远大 在国献经纶 永绍沿书泽 儒学庆升平 天官开弘恩 昆仲俊贤明 步武光先绪 雄谋振华林 康长满财贵 千秋显昌恒

  重庆彭水字辈:维奉常成友,国正天兴顺,世代祚朝廷,刚明登金榜(册),文昌礼立仁,大中书胜美,万山应光荣,华堂立龙位,清和智安生(升),永远享太平。

  湖南

  湖南安乡、华容蹇氏字辈:昌后承先德,振宗在敦常,斯文大启正,永代迪前光。守典传家政,鸿犹广国华,英才恒继体,作述集休嘉。

  湖北

  湖北房县蹇氏字辈:“……培德正兴本礼家臣……”

  湖北利川蹇氏字辈:昌后承先德,振宗在敦常,斯文大启正,永代迪前光。守典传家政,鸿犹广国华,英才恒继体,作述集休嘉。(大厚承先德,振宗守天常,斯文本心真,永代列绍光 )

  湖北松滋蹇氏字辈:“正大光明洪开永昌绍承祖德为起贤良”。

  四川

  四川南充蹇氏字辈:年思国天元。大朝文学启,明廷仕永登,根培崇仁秀,映绍时维荣。( 良思国天其员大曹文学允明听是女申根佰从委秀映尚时围任) 续字辈:华兴升平庆,宏志茂贤嘉,良泽定显伦,宗继程万远。

  四川苍溪蹇氏字辈:(白山乡)显元奉文思,国际联登时,先声可茂士,有得应天之。(黄猫乡)士已未韦三,大地从正道,宗德继志长,李艺传受本,寅信克受昌。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分支 蹇氏字辈:工运成单、登是平大、名任易里、志星国的、家和神显、谣清跟允、华勇继成 另有相同(工运长单登是庭大名任易李志星国第家和常显要清恩荣华勇继承)

  四川自贡、泸州分支 蹇氏字辈:思宗敬祖、广生贤良、孝维廷国、忠相朝邦、文武联登、兰桂腾芳、明天佑汝、世光永昌

  四川巴中蹇氏字辈:大朝文学启,明廷仕永登,庚佩丛仁侯,万代子孙欣

  四川宜宾市屏山县太平乡蹇氏字辈:大有成亭洪之居,文泽朝应宗复兴,良才永定平安泰,天锡美竹帮国清

  四川成都市邛崃市/湖南省麻杆县孝感乡蹇氏字辈:金家泽万逢,文朝德洪忠,凤开龙楼步,普天庆云风。

  陕西

  陕西汉中蹇氏字辈:朝应国明(伦)维,万登(灯)林正长,红云福兴义(利)

  辽宁

  葫芦岛蹇氏字辈:“……北上族人起,天地风逍遥”

  山东

  山东蹇家蹇氏字辈:效述申家令,昭穆斯同符,一本起云仍,丛龙广天祖

  山东临沂蹇氏字辈:纪树深家令兆木斯同福

  贵州

  贵州正安蹇氏字辈:孟世仕来(时来天子)三锡泽,广大诗书万世昌

  贵州遵义道真蹇氏字辈: 应来臣玉孟,以下分立三支字派,

  一是大土坪: 仕志光朝廷,忠孝荣世泽,德化庆长明。

  二是南垭口: 仕时祥开泰,运世盛重儒,宗福禄增辉。

  三是方丘: 仕源寿世昌,清明中相国,大道孝联芳。(此三支字派用完后,共用新续字辈)三会启伟 业,黔北树金星,多才贵奉献,仁义昭乾坤。群贤思强国,龙凤喜飞腾,前旺后发远,刚正永阳春。

  云南

  云南镇雄蹇氏家谱:国臣士朝映洪秀,家庆发祥登仁寿,耀祖光宗元世宪,万代金龙总在贤。

【楹联典故】

  八言通用联

  千里行师,老成进谏;

  三朝着绩,银印增荣。

  ——上联说春秋时期的蹇叔,原寓居宋国,后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用他为上大夫。穆公要远袭郑国时,他极力谏阻,未被采纳。出兵时,他到队伍前哭着送军中的儿子,说:“晋国军队肯定在崤山抵御秦军,你必死在那里。我等着收你的尸骨吧!”结果正如他所说,秦师全军覆灭,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都被晋人俘获。下联说明朝时期的巴县人蹇义,字宜之,原名珞,明洪武年间进士,宫中书舍人。明太祖曾问他:“你是蹇叔的后人吗?”他叩头不敢回答。太祖见他诚实,为他改名为“义”。明成祖时,曾辅佐太子监国,军政大事都依靠他,后官至少师。历官五朝,在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朝,尤其显赫。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分别赐他银印。

  【祠堂古迹】

  重庆蹇氏家族墓地

  重庆大竹林镇的金开大道西段公路边有一处废墟,这就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蹇氏家族墓地。前几年,官至一品的蹇义的神道碑在北部新区大竹林龙凼山被发现,成为轰动。而如今,神道碑却几乎被压在了新修建的公路下,上面堆满了各种垃圾。现在只能从公路下看见半截神道碑的背部了,而神道碑下面的贔屃则已被公路建设的弃土掩埋,不能看见。沿着小道走到后面的半山坡,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被人用绿网罩住。在牌子的后面田地里,残存的一座碑亭风化严重,且严重倾斜得越来越摇摇欲坠了。经历了弃土掩埋、盗掘,以及历史的风风雨雨,本来地上文物就不多的蹇氏家族墓地,越发凄凉在田野。若再不保护,它就真的只是徒有虚名了。

  蹇义,是明朝重臣,官至史部尚书,经历了五朝六个皇帝,是为“天官”,其家族成为重庆史上第一望族。现今的重庆主城渝中半岛,一些地名如“天官府”、“蹇家巷”、“蹇家桥”等,均与其有关。

  【典故轶事】

  蹇叔哭师

  出自于【左传·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本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