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剪氏起源及历史

剪姓图腾_剪氏图腾

剪姓图腾(剪氏图腾)

  剪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jiǎn(ㄐㄧㄢˇ)。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剪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另有源于维吾尔族,出自明朝时期畏兀儿将领哈常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剪姓现今人口约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二百八十位。

【得姓始祖】

  剪八士(哈勒·八十):(公元?~1388年),哈密信佛教的回鹘族后裔(非南疆的穆斯林),原名哈勒·八十,字周有;西域哈密人(今新疆哈密)。著名明朝将领,剪氏鼻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剪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剪虫氏,亦称翦蠹氏、翦虫氏,亦简称剪氏、翦氏,为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职,隶属秋官所辖,专职负责翦除农业、林业、家居害虫。这在典籍《周礼·秋官·剪氏注》中有注释:“翦,断灭之言也。”

  在古代,“剪”、“翦”二字通假互用,都有截断、灭杀之义,“翦”比“剪”更彻底、更无情、更残暴。这在典籍《玉篇》中也有记载:“翦,俗作剪。”

  剪氏属下设置下士一名,史一名,徒两名。由于剪蠹氏属于经验型官职,因此多为世袭。为了帮助各国消灭害虫,周定王姬瑜在执政的第十年(公元前597年)还将经验丰富的剪氏分赠给各诸侯,这个事件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有记载:“王将其翦以赐诸侯。”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亦仿周制,设置有剪蠹中士(翦虫中士)之职,属正二命官阶(正八品),下设剪蠹下士(翦虫下士)等附属官员,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

  在剪蠹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剪氏、翦氏、蠹氏、虫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剪氏史称正宗。

  源流二

  源于维吾尔族,出自明朝时期畏兀儿将领哈常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明有剪成,曾任卫千户。”

  剪成,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受明太祖朱元璋调遣率军南下、时任常德指挥使的畏兀儿将领哈勒·八十的后裔。传说,因哈勒·八十守边有功,剪除了许多前朝敌对势力,因此明太祖赐他姓氏为‘剪’,并改“八十”为“八士”,还封给他湖南桃源县良田一千一百七十亩,此后称剪八士,世代定居桃源宝地生息繁衍。

  经湖南省图书馆研究推断,实际上,剪氏是哈勒·八十的后代哈常黎以居住地名称改为剪氏。其兄长哈常蒲依然称哈氏,后返回新疆原籍(今新疆库尔勒),“惟常黎乐常桃山水,遂家焉”。

  桃源县山青水秀,美不胜收,特别是桃花源,因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文意幽深奥美,引多少墨客骚人寻求其处,吟诗作赋。哈常黎忘情于桃源山水,寻幽探胜,始居桃源邹溪,即后来的左千户所驻地。

  邹溪临沅江,溯江而上,船行三十余公里,就到了桃花溪,与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今湖南剪市)。剪刀溪,是因为有两条溪流于此合流入沅江,溪流分岔似剪刀,故名。

  哈常黎到了风景如画的剪刀溪,流连忘返,筑庐于此。为了更好地融汇到当地的人文环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决心,于是改哈氏为剪氏。

  以邑为氏,乃取氏的通例。

  该支哈姓翦氏初为剪氏,传说其族后因以“剪”作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为“剪”的正字“翦”,到现在为止,湖南还有些地方“翦”、“剪”皆作为姓氏用字,如在华容县就是如此。

  该支翦在何时改“剪”为翦?湖南省图书馆的学者认为,最早也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后,因为在清道光三年的《桃源县志》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还是“剪八士”、“剪败著”等,其中的“剪败著”也因为“败”字不雅,改记为“剪拜著”。

  由于维吾尔族与回族信仰相同,生活习惯相近,故在后来长期的历史交往中,特别是通过联姻方式,维吾尔族的翦氏融入了回族当中,成为今回族翦氏一支。

  按:

  本书认为,此说中有个值得质疑之处:“该支哈姓剪氏族人后因以‘剪’作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为‘剪’的正字‘翦’……”问题是,如果真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姓氏字“剪”,谁人敢认其“不雅”?在姓氏学上,只有当朝帝王才能制约或更改前朝帝王所赐之姓,更不要说明太祖在有清一朝一直是历代清帝敬重的前朝君王了,而有清一朝,从无清帝改其姓氏字之记载。

  明朝时期,“剪”字已定,且古代通假之字“翦”并非“剪”之正字,自古“剪”“翦”皆是正字。“翦”字通灭杀,更加残暴不雅;而“剪”字通截断,较之文雅得多。明太祖在“赐姓”时并未认可“翦”字,没准还根本就不认识“翦”字以及古体字“□”,因为放牛出身的朱元璋识字不多,更没那么高深的文字学知识,几乎其所有的诏令都是臣子们捉刀代笔的。

  显然,如若真的是一代开国帝王所赐,那“剪”字可就要比“翦”字金贵得太多了。那么,剪氏何能“弃贵拾贱”?除非其本来就是自称之姓。因此,“剪改翦”之说还值得商榷,有待进一步考证。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剪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群体,源初明朝时期的西域维吾尔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二百八十位,以范阳、长沙为郡望。

  今北京市,湖南省邵阳市、剪市、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省临颍县张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台湾省台北县、高雄市左营区等地,均有剪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长沙郡:周朝时期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国灭楚国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西汉改郡为长沙国,并筑城。东汉仍改回为郡。隋朝初期废黜,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明、清两朝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时期,长沙历经了国、郡、州、府、厅治。

  堂号

  范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幽州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