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栗氏起源及历史

栗姓图腾_栗氏图腾

栗姓图腾(栗氏图腾)

  栗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风姓和子姓,望出河南。现今中国大陆栗姓人口约三十二万,排在第二百六十二位。

  【释义】栗,“树名也”。俗称板栗树。甲骨文的“栗”字,像一株树上长出了三个有刺的果实。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风俗通义》记载: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之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栗陆氏之后有栗氏。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十二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芦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源流二

  源于子姓。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后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栗氏的历史约有3100年。

  源流三

  源于李姓,考证栗姓原姓为李,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

  源流四

  源于宋姓,古时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源流五

  源于满族,满族中也有栗姓。

【迁徙分布】

  迁徙

  《栗氏家族的迁徙》 栗锡龄 栗迎春  转载

  我于2013年曾写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处栗氏移民祖籍考》及《栗氏根祖溯从栗氏族谱看其迁徙路线图 源及其分布》两篇短文,旨在介绍栗氏的来源等信息。近年来,通过网络又收集到各地栗氏家族的一些家谱资料。现以此为依据,做一些整理,以便为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信息。一、栗氏古代分布在哪里?栗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东周列国时期就有燕国宰相及其儿子大将栗元等名人载入史册,当时这些名人大多出在齐、燕等国,说明古代栗氏主要分布在那里。据山西临汾乡宁县《栗氏家族简史》载:〔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栗氏家庭就生活在当时的燕国的河北省一带〈春秋左传〉云:“其臣栗芦为水龙氏,次太昊之官也”春秋燕国名将栗腹为栗陆氏之后……〕。又据河南商睢县栗氏族谱对他们家族的迁徙路线载:〔栗氏远祖原居冀西北之丘陵地区,因此地盛产板栗,随从“栗”为本族图腾,称为栗陆氏之国。禹治水,功成祭天盛典,栗陆氏之君参与机事〈见书经〉。到战国,有栗腹者为燕国将军〈战国策〉。汉时有当朝大中大夫栗某〈汉书〉几经战乱率众迁入晋。后辗转至元末,族人由晋洪洞入河南睢州〈归城〉〕。从上述资料可看出,栗氏是从汉朝开始几经战乱率众入晋的,那么栗氏最终落足在晋的哪里呢?二、 明代之前山西上党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上党为山西东南部之古称。现在的长治市(古称潞州)以及晋城市(古称泽州)上党东与河北接壤,南临中原河南,上党地高险峻,自古就是战略要地,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上党记载最早的栗氏名人是屯留县籍:屯留县令栗法光,是北魏(公元385年-534年据今1500余年)人。这就是说北魏朝栗氏就在上党分布了。这与河南睢县族谱中记载的“汉时就率众从河北迁入晋”是吻合的。又据甘肃会宁县栗氏族谱载〔自此始也,览阅其家藏宝卷,始知:始祖系晋省长子人,讳恕,大明洪武朝七年〈1374年〉举孝廉,仕至吏部尚书,忠贞立朝,为国柱石,迨至十四世祖讳刚(恕子)永乐年间行盐张掖卜居会宁,为迁甘之祖也〕。从上述族谱可知:甘肃会宁栗氏始祖刚之祖籍是:山西长子县人,而刚是第十四世,如果我们以二十五年为一世推算,上溯十四世,那就从恕举孝廉的洪武七年(1374年)上溯三百年左右,就是北宋初年了。由此也可以再次说明,早在宋朝之前栗氏就在上党休养生息了。据史料记载:我国宋代时栗氏人口还不足一万。明朝大约有二万六千人,主要分布在山西,占全国栗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故那时居住在上党的栗氏人口约为一万二千四百八十人。我们从明代为官的栗氏名人来看:明代栗氏考取进士的共有六人。他们的原籍如下:栗铭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 长治人栗应麟 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 长子人栗永禄 嘉靖二十三年 (1544年)进士 长治人栗魁周 嘉靖三十八年 (1599年)进士 阳城县人栗 祁 嘉靖三十八 (1599年)进士 系山东夏津人(明朝由上党迁夏津,始祖栗友仁的第七代孙)栗在庭 隆庆二年 (1568年)进士系甘肃会宁人(明初由山西长子县迁会宁,恕十代孙)从以上事实说明:明朝之前上党不但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是那里的名门旺族。三、上党地区的栗氏移民,明初迁到哪里了?元末明初我国北方战乱频发,加之元朝统治者的内讧,以及黄、淮洪水泛滥等灾害的影响,地处冀、豫、鲁、苏就成了重灾区。为此这里就成了明初大槐树处移民的主要接纳地。明初大槐树处移民共进行了18次,移民来自山西中南部的58个县,移民多达100万,每次移民的来源地及人数不尽相同,其中两次明确记载着向山东、河南、河北接壤处搬迁的移民是来自泽潞两州,《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两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河南南阳等地)真定(今河北正定)临清(鲁东)归德(今河南开封)太康(河南)等闲旷之地”。另一次是《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冀豫交界处)广平(邯郸)东昌(山东聊城)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的数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移民中有迁往山东临清的。这次移民主要来自泽潞两州。”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栗氏作为泽、潞两州迁出的移民,明初迁出的移民大多分布在冀、鲁、豫这一三角地带。由于这一地带是历代灾害的多发地带,故先人们为了躲灾避祸,不断向周边及各地迁徙,就成了栗氏分布遍天下的主要原因了。四、从全国的几个栗氏大家族群看其分布栗氏从上党迁出的人口约为3000人,但六百多年来形成的大的家族群并不很多,现就网上常见的几个家族予以介绍,旨在作为引子,希望各地宗亲能将本家族的族谱(主要是文字部分)发在网上,以便给散居各地的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线索。现将几个大家族的简介如下。(一)分布在山西、河北的栗成甫、栗成万、栗成功家族群此家族三兄弟是明洪武5年(1372年)由洪洞大槐树处分迁山西北部及河北正定县的。据家谱记载:成甫迁山西盂县城武村,成万迁山西崞县(现原平市子干村)、成功迁河北栾城县(实际是河北正定韩家楼)另据家谱载:本家族在长治住一大支,迁河北易州一支(查无栗氏),山东胶州东昌府一大支(待查)。此家族人丁兴旺,分布极广,现已查明:1、 栗成甫支:主要分布在山西的盂县、五台县、繁峙县、浑源县以及河北省的平山县、阜平县以及山西各大城市。内蒙、东北等省市也有分布,人口约4000人现已传到24世。2、栗成万支:主要分布在山西原平市子干村。从九世分成20支,至15到16世有的支,族弟兄最多达81人,由于人口众多,就大量外迁谋生,现分布原平多个村镇,五台县、定襄县、忻府区、代县、繁峙、岢岚、五寨、宁武、大同、朔州以及内蒙的土默特左旗、右旗、武川、集宁、丰镇以及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人口已达6000人,已传26世。现已散居在全国各地。3、 栗成功支:分布在河北正定县韩家楼、曲阳桥等地人口约1600人,已传至28世。(二)分布在山东的栗氏家族山东栗氏多为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处迁去的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南的黄泛区。据《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志》载:洪武年间,山西贫民迁到山东的东昌(聊城)临清等地,其贫民多来自山西的泽州潞州。如今流行于山东聊城、荷泽、定陶一带的一种梆子戏就叫“泽州调”,即山西晋城调。此外至今哪里的民风、风俗也仍保持有泽、潞地方的习惯。由此说明山东那里的移民多来自上党,山东栗氏移民较多,现介绍两个家族如下:1、 夏津栗氏家族山东夏津栗氏家族的始迁祖讳友仁。最初家谱由其七世孙,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栗祁撰写的。“始祖于洪武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夏津。”本支人丁兴旺,人口众多。自四世开始就往处迁。现主要分布在德州、夏津、泰安、枣庄、济南、临清、守阳、临沂等地。此外河北东部的献县栗氏也属本支。近代以来河北、山东农民闯关东的较多,故东北等地均有夏津栗氏后裔分布。据网上调查,全国各地多有夏津后裔,可以说夏津后裔遍中华。2、 荷泽栗水坑家族山东荷泽是栗氏聚居最多的地区。据公元2000年重修的家谱载:《吾族人自晋南洪洞东迁(1388年)至定陶栗水坑,计年六百一十余载,三十余代繁衍,人丁兴旺。分迁各处者甚多……。吾氏族人遍布国土,人丁数额不可甚计……据在网上初步统计,本家族除分布在山东的曹县、鄄城、东明等周边县市外,还远迁陕西、河南(濮阳等县)湖北者甚多。》(三)迁河南的栗氏家族群山西明初迁河南者以洪武年较多,永乐年次之。迁河南者集中在彰德府(今河南南阳)怀庆府(泌阳、济源等地)开封府(辖三十六县)三府,其中以归德府为最多。其它如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现将几个大的族群介绍于下:1、 迁林州的栗儒家族群据此家谱载:栗氏系明初由山西上党迁林州的临淇镇的。明代只建有谱碑,清乾隆年间12-13世时建有族谱。此支栗氏迁自今长治壶关县的石坡村。谱中载:从三世起就有外迁汲县,九世有迁往辉县,经六百余年的不断迁徙,现已分布在豫北以及全国各地。据与栗氏迁林州的其它姓氏的族谱记载:秦氏迁自壶关树掌之黄柏村,郝氏迁自壶关柏林村,常氏迁自壶关常家池村,由此说明:大槐树处迁民不少是由上党迁来各地的事实是可信的。2、 豫西德林兄弟五人栗氏家族群据河南南阳府有关记载:《国榷》卷十三,永乐元年三月乙未条记《以泽潞民稠土狭分佃裕州》据此家族族谱记载:《我豫西宗支亲叔伯弟兄五人,系最后一次(永乐元年1403年)迁豫。始祖德林公(长门)去鲁山,志林公(二门)去汝州,祟林公(三门)去登封……据查我豫西宗支属山西潞州黎城籍。此外记载有:方城栗氏系德林公后裔。后有迁偃师城北关的。同族还有迁至冀、鲁、豫三省结合部的。》此家族人口众多分居全国各地。此家族在河南登封市大金店乡栗村、南天窑一带还有祖坟。据传说此家族尚有两兄弟不知在何处。有的说迁于鲁山以南的南阳和襄县两地。河南是栗氏居住的最大省区,故家族很多。只因家族资料难觅,给续谱造成很大的困难。如豫东的睢县支,因明末遭水灾后族人外迁各地,有的分布民权县有的在杞县、周口等地,整合家谱难度很大。又如西平县栗氏家族,据说是明洪武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西平吕店乡栗楼村的,现已分布在周边各地,族谱正在重修中。

  分布

  宋朝时,栗姓大约不足1万人,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明朝时,栗姓大约有2万6千人,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这三省栗姓大约占全国栗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栗姓第一大省是山西,大约占栗姓总人口的48%。

  当代栗姓的人口大约有32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2%,为第262位大姓姓氏。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栗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为当代栗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栗姓总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等地。

  栗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豫鄂晋、皖鲁大部、江苏北部、京津、河北大部、内蒙古中部、宁陕渝大部、川甘东部、湘赣桂北部,栗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3%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6%,居住了大约72%的栗姓人群。在湘赣粤桂黔大部、重庆西南、甘肃南部、宁夏西部、青海东部、陕西西南角、浙江西北、安徽南部、江苏中部、山东东部、河北东北、辽宁大部、黑吉、内蒙古东部,栗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一o.0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22%的栗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江陵:秦置县,故治在今湖北江陵。

  长安:汉置县,故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高祖自栎阳徙都长安,即此。东汉、魏、晋、前秦、后秦、北魏及北周皆为都。唐亦都此。

  堂号

  栗姓的堂号有德生堂,德善堂,德义堂,敬畏堂,子干堂,铭泽堂,世福堂等。

  字辈

  济南市栗氏字辈:清维德世守尚庙可来传

  青岛市栗氏字辈:心恭宜延庆、家政衡传芳、学书作世宪

  临沂市栗氏字辈:林光纪元照,万世永显高。苍穹传亿代,安详呈英豪

  济宁市栗氏字辈:可。天。单名。芳。九。邦。西。志。成。国。树。景。

  菏泽市栗氏字辈:宣,汝,祥,瑞,方,之

  烟台市栗氏字辈:应、德、鸿、新、长、冒、国。

  淄博市栗氏字辈:宏、大、松、文、广、国、子、相、占、培

  泰安市栗氏字辈:保绪大春振,新功亦延庆,家正恒传芳。

  潍坊市栗氏字辈:大 清 成 兆 可 玉 振 新 民 德 中 后 传 家 远

  日照市栗氏字辈:鼎 宝 万 恩 同 仁 玉 百 花 香

  栗氏一字辈:万有承先盛, 传宗世代延。 家全多礼义, 训子学良贤。 启俊崇文典, 荣帮辉祖乾。

【楹联典故】

  (暂缺)

  【祠堂古迹】

  河南夏邑县古栗城遗址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东南部,地处沱河上游,坐落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人(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夏邑,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地,孔子曾多次回乡祭祖和考察殷礼,在县城以北5公里处存有孔子还乡祠。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时代属虞地,秦置栗县,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之意,改称“夏邑”,相沿至今。是河南省的东大门,是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是河南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夏邑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1100个,土壤、粮食作物和水中的硒(硒俗称“抗癌王”)、锶等延缓人类衰老的微量元素含量非常高,含硒量高出全国平均值3倍以上,水的PH值7.8到8.2。是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夏邑打火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出口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为中国打火机生产基地。同时,夏邑又是河南省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

  夏邑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黄河文化最早发源地。境内有清凉山,三里故堆,崇光寺等历史遗址,记录了先民们劳动和创造的豪情。夏,属豫州之域-商,今夏邑名栗。西周至春秋,今夏邑为宋国栗邑。战国,属楚。秦,在今夏邑地置栗县,在今县境东北部置祁乡县,皆属砀郡。西汉,初,除栗县和祁乡县外,又在今夏邑西南部置建平县。后,栗、祁乡、建平3县皆为侯国,属沛郡。新朝,栗侯国改称成富。东汉,栗侯国和祁乡侯国皆废。建平侯国属沛郡。三国,今夏邑地属魏,南部属谯郡,北部属梁国。西晋,归属如魏。东晋,在今夏邑西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今马头),辖蕲、己吾、下邑3县。南北朝,今夏邑地属梁郡。北魏孝昌二年(526),下邑县治移于栗城(今夏邑县城),栗始名下邑。此后,栗不复存在。北齐,下邑属马头郡,马头郡废,属亳州。隋,初属谯郡,开皇十六年(596)置宋州(治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属之。

  夏邑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战国时期筑建的古栗城,周围拥有3000亩水面的城湖,现经开发已形成集旅游、休闲、水产、商贸为一体的"天龙湖公园”,县城服务设施齐全,豪族、孔祖、栗城、天龙等数十家宾馆及商业、饮食服务网点遍布城区。

【家训格言】

  栗巨德版栗氏家训

  尚德务实,团结自强,敬天爱生,利家和国。

  1,顺应天道,恪守道德,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内不愧于心,敬天悯人。

  2,晓明事理,胸怀大义,注重人伦,时时孝悌礼仪,事事修养自身。

  3,赞叹祖德,不忘家族,弘扬家风,天下一栗,众志成诚。

  4,和睦纳众,宽容感恩,利他利己,成已成人,善恶分明。

  5,丈夫是木担当,妻子为水宽怀,儿女似叶繁荣,依理重情,刚柔既济。

  6,读书明智,勤奋不懈,行行自强,业业不息,出人头地,报效家国。

  7,内外一致,真诚忠恕,礼尚往来,重义厚情,不亢不卑,慷慨大方。

  8,食不厌疏,衣不求华,行不图奢,勤俭务实,取财合道,精神至上。

  9,敬重高士大德,钦服信仰之命,护生好善爱生惜物,扬人之长,隐人之短。

  10,不懒不贪不诈,不惧不邪不狭。知足常乐,自强不息,厚德前行。

  (栗巨德 栗继东 栗继光供稿)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