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姓图腾(狼氏图腾)
狼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láng(ㄌㄤˊ)。来源较多,有出自西周初期的狼卒,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有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将领狼瞫和齐国大夫狼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有出自恒星狼星,属于以星宿名称为氏;有出自汉朝初期的郁狼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有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博狼县,属于以地名为氏;有出自蒙古族乞颜部图腾青狼,属于以宗教信仰称谓为氏;还有鲜卑族、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狼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一十九位,在台湾则没有。
【得姓始祖】
狼瞫、狼蓬、呼那·乌提。
狼瞫:春秋时期晋国人。原为晋军中一小将,因斩杀俘虏的秦将褒蛮子,被晋襄公称赞勇气可嘉,而任命为车右(后被先轸免职)。他英勇正直,在彭衙之战中主动请缨,率领部下突入秦军,拼死作战,壮烈牺牲。死后被追赠为将军。在狼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狼氏,后有转改为同音的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狼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职业,出自西周初期的狼卒,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中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使用人类社会六大信息之一的光信息来传递讯息,并发明使用烟火信号来通报所发生的社会与自然状况,如用烟火的组合方式来通报狩猎时猎物的活动状况,使用狼烟来报警敌人入侵等。
狼烟,又称烽烟,是中国商末周初人们所发明的一种远距离光信息传递手段,主要用于军事防御体系。唐朝史学家杜佑在所著《通经总要》中,记载有在燃放烽烟之薪中,除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草之外,还有“狼粪”夹杂其中。宋朝学者陆佃在所著的《埤雅·释兽·狼》中也记载:“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直上。”
负责管理与施放烽烟的警卫哨兵,称为烽子戍卒,因燃狼烟,简称狼卒。
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昏聩而贪婪酒色的周幽王姬宫涅曾多次命令狼卒施放狼烟,调集诸侯国兵马前来,以博取宠姬褒姒一笑。后又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废掉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
申后之父申侯大怒,当即联合缯国、犬戎等大举进攻西周。当狼烟再次生起时,诸侯们认为是周幽王又在戏弄大家,结果无人前来,犬戎兵一举攻入都城镐京,周幽王仓皇逃奔临漳。犬戎兵在京城中放火焚烧宫室,掳掠库内财物,然后追上周幽王,将其被杀于骊山脚下,西周王朝因此而灭国。
西周灭亡后,诸侯们拥立太子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当时京师镐京宫殿焚毁,国库空虚,边境烽火连年不息。周平王不思重建,又惧怕犬戎兵再来,便与群臣商议要迁都洛邑。当时王叔周公华曾劝阻道:“不可!洛阳虽为天下之中,却四面受敌;而镐京,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沃野千里,四塞为固,所谓天府之国,天下之势,莫过于此。今若弃之东迁,臣以为不可!”然而,周平王不听,坚持迁都于洛阳,之后开始了东周时期。
然而从此开始,诸侯们也都日益瞧不起懦弱的东周王朝,各霸一方,从周平王元年~周郝王五十九年(公元前770~前256年),展开了长达五百十四年的各相残杀。原都城镐京险要之地方却都归了秦国,秦国最终凭此灭六国而得天下,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
在狼卒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狼氏,世代相传至今,属于比较古老的姓氏之一。
按:
人类社会的六大信息体系为:音觉信息(包括各种语言、音乐等声信息),视觉信息(包括各种烟火、灯语、激光等光信息),文字信息(包括各种文字、符号等),图像信息(包括各种图形、图像等),嗅觉信息(包括各种气味信息),触觉信息(包括各种肢体形态、手语等体态信息)。
烽烟,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利用人类的视觉本能,用以传报警情,是军中之耳目,备受当时军事家们的重视。烽烟最早见于史书记载,是在西周末期周幽王为博宠姬褒姒嫣然一笑,而不惜烽火戏诸侯。
首次记录狼粪用于烽烟的是唐朝初期的文学家段成式,他在所著的《酉阳杂俎》中写道:“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著名的唐朝中叶宰相、史学家杜佑在《通经总要》中即记载有在燃放的烽烟之薪中,除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草之外,还有狼粪夹杂其中。据此,后人人就认为“狼烟”即取狼粪所燃之烽烟,是合乎逻辑的。
后来宋朝宰相王安石的学生陆佃沿袭此说并加以发挥,在所籍的《埤雅·释兽·狼》中记载:“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直上。”可见,自唐朝以后,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一直传承有史。
本书认为其实不然!这是因为:
第一,说狼烟为取狼粪所燃放烽烟之薪,用的最多的还是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和草,狼粪仅是其中之一,以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作为狼烟,有以偏概全之感。
第二,就唐朝置烽、施烽的历史实际推断,也不会有狼烟为专取狼粪所燃之烽烟这一情况出现。
有关唐朝置烽的情况,在宋仁宗时期的大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时间编成史籍《武经总要》,其中记载有:“唐法:凡边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岗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按此记载,唐朝时期不仅在边关要津设置多处烽燧,也在内地置燧。在盛唐时期,自安远门以西尽大唐国境有一千余公里,如按《武经总要》的记载,平均十五公里置一烽,则唐朝在西北一线的烽火台就有六百多座,这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物书籍中有记载,光是敦煌一地的烽火台就达十六座之多。按如此计算,唐朝在全国边境地区的烽火台应有上万,仅在西北地区的烽火台要远远超过一千余座。
按唐朝兵部例规《烽式》的规定,每日早晚烽火台要放烟一炬报平安,有警时烟一昼夜须行一千多公里。从西域发起的烽烟最多五天即可报到万里之外的长安唐廷。
显然,如果按古烽火用狼粪的说法,每日所耗燃料无以计数,人们哪里去找来数量如此庞多的狼粪用于燃放烽烟呢?而且,在历代史书中也未见烽火台侧近有养狼取粪的记载。
实际上,烽烟之薪更多取的是羊马粪,这可从当时饲养羊、马的厩圈中获取;至于蒿艾、苇条、茎叶、柴草之类,则各地均有所产,每到秋季,只须差烽子戍卒去采集即可。如此看来,将“狼烟”说成是取狼粪所燃之烽烟,只是一种军事警语,源出“以敌若狼”罢了。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将领狼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关于狼瞫,在史籍《左传·文二年》中有一段精彩的记载:“秦孟明视率师伐晋,以报殽之役。二月晋侯御之。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王官无地御戎,狐鞫居为右。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晋人谓秦‘拜赐之师’。战于殽也,晋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战之明日,晋襄公缚秦囚,使莱驹以戈斩之。囚呼,莱驹失戈,狼瞫取戈以斩囚,禽之以从公乘,遂以为右。箕之役,先轸黜之而立续简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获死所。’其友曰:‘吾与女为难。’瞫曰;‘《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吾以勇求右,无勇而黜,亦其所也。谓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君子谓:‘狼瞫于是乎君子。’”
狼瞫,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将领,是晋国君主晋襄公姬欢的车右。
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晋襄公元年,秦穆公嬴任好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千里偷袭郑国不成,在崤山(今河南陕县)被晋国埋伏,打了个全军覆没。狼瞫在这一战中首次出场。
当时晋军俘获了秦军的牙将褒蛮子,缚见晋襄公姬欢。褒蛮子乃西北游牧的西戎部族中人,登车从不停下来,而是先加两鞭,使车飞驰,再徒步追上,纵身一跃,定立于车厢。此前,这褒蛮子与晋军车右莱驹交战,一戟将莱驹战车车衡折断,莱驹落败。晋襄公为使莱驹雪前耻,赐戈,使其斩褒蛮子。
不料,士可杀不可辱,那褒蛮子大喝一声,缚绳全断,莱驹吓得失戈于地,全场顿时惊呆,褒蛮子抢上一步去夺戈。这实在是令晋襄公大丢其脸,掉头驱车而去。就在所有人还没回过神来的当口,晋军队列里闪出一人,一个箭步抢先夺下长戈,旋腰拧臂,顺势一个“倒背吴钩”,将褒蛮子头颅斩落。之后夹起莱驹追上晋襄公。
晋襄公大惊之下急问此是何人,旁臣答曰:狼瞫!于是晋襄公罢黜莱驹,封狼瞫为车右(侍卫长)。
随后,晋国与狄族开战于箕邑(今山西蒲县、太谷一带),然而,狼瞫不善于同上司勾通,缕请出战,元帅先轸总是不准。中军将先轸免了狼瞫的车右之职而改任了续简伯。军人领不到作战命令是一种耻辱,狼瞫原来的部属鲜伯说:“晋侯因你勇而封为车右,先轸则似乎是妒忌你勇,不使你领受战斗任务,我替你找先轸的茬儿,然后一起杀了他解这个恨。”
狼瞫则摇头说道:“有勇而无义,死了也上不了天堂。什么叫勇?为国效力方为勇。我以勇求车右之职,先轸他因为不了解我而罢免了我,如果我为这个原因杀他,反而证明我无勇无义,不配当车右,来日方长,你等着瞧吧。”
两年后的周襄王二十七年(晋襄公姬欢三年,秦穆公嬴任好三十五年,公元前625年),先轸逝世,其子先且居为中军主帅。秦军大将孟明视率领秦军前来复仇,晋、秦两军再次大战于秦国西部的彭衙(今陕西白水)。这一战,仍然是由续简伯当晋军车右。
在两军列阵之后,狼瞫首先请率所部突袭秦阵。他对先且居说:“昔先元帅以瞫为无勇,罢黜不用,今日瞫请自试,非敢求录功,但以雪前之耻耳。”
先且居准之。狼瞫遂与其友鲜伯等百余人,挺戈直犯秦军阵地,真个如狼似虎,所向披靡。孟明视还未充分准备攻击,而且属下将士们对崤山之败也心有余悸,因而一见狼瞫率军凶狠攻来就乱了起来。狼瞫等人杀死秦兵无算,只见秦军旌旗立刻开始错乱,主帅先且居见势急令中军主力紧随其后,一鼓气杀得秦军落荒而逃,晋军大胜。
战后,当晋军将士从遍地狼籍的死人堆里找到狼瞫,但只见他“甲胄肃而戗口裂,战裙凝而咯血喷,少许,死去。”狼瞫在这一役中英勇地战死沙场,完成了自己对“勇”的诠释和追求,从此被世人称为“战神”。
晋襄公因大胜欲嘉奖主帅先且居,先且居拒而不受,说:“此战之胜,得于狼瞫。”晋襄公遂即命以上大夫之礼,葬狼瞫于西郭(城西),并使群臣皆送其葬。不久,晋襄公联合了宋国、陈国、郑国,再次命大夫先且居联军再度攻击秦国,相继攻克秦国的汪邑(今陕西澄城)及彭衙后撤兵,连续几次打击之后,尽管后来秦军大将孟明视率领秦军在晋国之地耀武扬威一番,但晋国毕竟在一时之间有效遏制了秦国的东进势头,迫使秦穆公转向西南地区发展。
在狼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狼氏,后有转改为同音的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狼氏正宗。亦有以先祖灵居之地为姓氏者,称西郭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西氏、郭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星宿,出自恒星狼星,属于以星宿名称为氏。
狼星,即天狼星,拉丁文为Sirius。
天狼星是地球上夜空里最亮的恒星,目视星等为-1.5等。天狼星是大犬座的α星,是北半天球中全天最亮的一颗恒星。天狼星是由甲、乙两星组成的目视双星:甲星是全天第一亮星,属于主星序的蓝矮星,是比太阳亮二十三倍的蓝白星,体积还略大于太阳,温度则比太阳高得多;乙星一般称天狼伴星,是颗白矮星,质量要比太阳稍大,而半径却比地球还小,它的物质主要处于简并态,平均密度约3.8×106/立方厘米。甲乙两星轨道周期为50.090±0.056地球年,轨道偏心率为0.5923±0.0019。
古代埃及人曾认识到天狼星偕日升起,即正好出现在太阳升起之前,每当这时天狼星升起,尼罗河三角洲就开始每年的泛滥。而且古埃及人还发现,天狼星两次偕日升起的时间间隔并不是埃及历法的三百六十天,而是三百六十五天。
德国天文学家在公元1844年报道,天狼星是一颗双星,因为该星在附近空间中沿一条呈波形的轨迹运动,从而得出它有一颗伴星和绕转周期约为误事年的结论,这颗伴星于公元1862年被美国天文学家最先看到。
天狼星及其伴星都在偏心率颇大的轨道上互相绕转,平均距离约为日地距离的二十倍。尽管亮星光芒四射,用大望远镜还是不难看到那颗7等的伴星。伴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密度则比太阳大得多,是第一颗被发现的白矮星。
天狼星与地球的距离为8.65±0.09光年。天狼星是否是密近双星,与天狼双星的演化有关。中国古代曾经记载天狼星是红色的,这为今人提供了研究线索。
197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来自天狼星的X射线,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乙星的几乎纯氢的大气深层的热辐射,有人则认为这可能是由甲星或乙星高温星冕产生的,至今仍在继续研究。但据1980年的资料分析,“高能天文台2号卫星”分别测得甲星和乙星的0.15~3.0千电子伏波段X射线,可知乙星的X射线要比甲星强得多,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白矮星”这种星体的特点。
上古时代专职从事祭祀的卜师后裔中,许多人都以各种星宿名称为姓氏,其中就有以天狼星为姓氏者,称天狼氏。然而,后世因为帝王国君在人类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不断被崇高化,“天”成为帝王专用的身份象征,天狼氏族人只得脱“天”以降,称狼氏、或转改为同音的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天狼星星座(最亮的就是天狼星)
源流四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狼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狼蓬,其后称狼氏。但关于狼蓬的记载极为稀寡,因此其渊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的郁狼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典籍《集韵》中记载:“郁狼,汉朝时期侯国,属鲁郡。”
郁狼,故址在今山东诸城一带,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在平定了“七国之乱”后,郁狼国被裁撤。其国住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狼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博狼县,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前汉·张良传》中记载:“博狼,地名,在阳武。秦皇帝东游,至博狼沙中。”
博狼,即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博狼县,秦朝时期设为阳武县,故址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
战国末期,中原大地仅剩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七雄存在。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国大计。大将军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而将领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始皇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征伐楚国。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频阳(今陕西富平)。
一开始,秦国军队战事顺利,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蒙恬攻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在攻破鄢邑(今河南鄢陵)之后,引兵而西,意图与蒙恬会于城父(今河南宝丰)。不料楚国大军却尾随其后,急行军三日三夜,乘秦军疲惫之际,楚军大破李信所部,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告急。
秦始皇终于明了楚国实力还很强大,遂亲自驰往频阳,复起用王翦,以蒙武为裨将。秦始皇自送王翦至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又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始皇大笑而回。后来在出关前,王翦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秦始皇都答应了。
部下诸将皆怪而问之,王翦说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藉此消除秦王疑惧。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开始伐楚,率军六十万经陈(今河南淮阳)之南屯军平舆(今河南平舆)。楚军将领项燕倾全力迎击秦军。王翦令秦军坚守营垒,持重待机。项燕率楚军警戒、围困了一个多月,求战不能。见王翦不动,项燕遂重新部署军队。王翦待楚军调动之际,乘势出击,楚军一时混乱,秦军遂大破楚军,一直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项燕被王翦所杀。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再度出兵进攻楚国,一路破竹,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虏楚王熊负刍,平定了楚国。这就是著名的“秦灭楚之战”
秦始皇嬴政灭了楚国后,在其博狼之地置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部),唐朝时期移至今河南原阳。
西楚时期,阳武之众随霸王项羽起兵反秦,以原“博狼”之称组兵,称狼兵。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伍为姓氏者,称狼氏。楚汉之争,项羽惨败,狼氏族人在汉朝时期多改为郎氏。至三国曹魏、两晋时期又复为狼氏。
源流七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叱奴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按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奴氏,后改为叱氏,意谓狼。叱奴氏在吐谷浑者,译呼那氏。”
叱奴氏部族,原来是鲜卑吐谷浑部的一个分支,汉末至魏、晋时期游牧于浇河地区,到东晋末期的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其首领名叫吐谷浑·树罗干,属下大将就叫呼那·乌提。时在西秦国的扩张过程中,西秦太祖帝乞伏·炽盘乞伏·炽磐派遣其龙骧王乞伏·智达、东平王乞伏·松寿率军夹击吐谷浑部,在浇河地区(今吉林浇河)大破吐谷浑部,“虏其三千余户而胜还。”
呼那·乌提,“乌提”是鲜卑族中常见的人名,呼那,即“狼”,也是“叱奴”的异译,在今少数民族土族语仍称狼为“呼那”或“叱奴”。
宋朝时期,鄯州(今青海西宁)居住着吐谷浑以呼那氏(叱奴氏)为主的鲜卑部落,而到了元、明时期,西宁一带土族势力最大者就是著名的祁土司,当时分有西祁土司、东祁土司,直至清朝初期,其部族人数仍众。在史籍《秦边纪略》中记载:“东、西二祁土司所辖之民,各号称十万……祁土司所辖十数万人。”
显然,宋朝时期今青海西宁地区的呼那氏、叱奴氏,在元、明时期逐渐改为祁氏。在《秦边纪略》中记载的祁土司之“祁”氏,在史籍《明实录》中或作“祁”、或作“祈”,如在《明太祖实录》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农历7月已巳条中记载:“元岐王多尔只班入寇河、兰二州,西宁卫千户祁者公孙哥等领兵击之。”在《明太祖实录》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农历4月壬子条中则记载:“凉国公兰玉率兰州诸卫将士追逃寇祈者孙,遂征西番罕东卫。”
由前后之称“祁者公孙哥”、“祈者孙”来看,祁氏用字一直到明朝初期都并无定准,而“祈”或“祁”,就是“叱奴氏”的简化称谓,“祁”即“叱”的异译,至今土族人名中的“叱”字仍读作“qí(ㄑㄧˊ)”音。
在叱奴氏部族族人中,有以汉义“狼”为汉化姓氏者,即称狼氏,后分别融入土族、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乞颜部图腾青狼,属于以宗教信仰称谓为氏。
公元十三世纪前中期,出现了一部史学巨著《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是蒙文的汉译今名称,古代译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又称《元朝秘史》,简称《秘史》。这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历史文学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原书用畏吾体蒙古文即古蒙文写成的,成书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年代大约是十三世纪,作者佚名。
元朝时期,蒙古史官把记载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历史书一般称为“金册”、“简册”,蒙语称作“脱卜赤颜”。《蒙古秘史》即是经过文人史官多次增加修改而成的一种“脱卜赤颜”,主要记载了成吉思汗历代祖先的事迹和家谱档册,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军事、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医疗等内容。
《蒙古秘史》的开篇第一章便说:“天命所生的苍色狼与惨白色鹿,同渡腾吉思水,来到斡难河源的不儿罕山前,产生了巴塔赤罕”。这是很明显的图腾崇拜,是两个以狼、鹿为图腾的姻族。
蒙古民族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在典籍《国语·周语》中记载:“穆天子西狩犬戎,获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考证:“白狼、白鹿是当时的氏族”。
居于瑞典的多桑所撰写的《多桑蒙古史》第二章说:“成吉思汗诞生之二千年前,蒙古被他族灭”,这个“他族”,正是周穆王的劲旅。两书遥相呼应,证实此狼鹿氏族正是蒙古部落。
对于《蒙古秘史》开篇第一章所说,明朝时期译本《元朝秘史》没有理解蒙文的原义,按照字面直译为:“天生的苍狼与惨白鹿相配了,生了一个人,名叫巴塔赤汗。”
狼鹿不同类,习性各异,岂能相配?狼鹿又怎能生人?译者把“妻房”误译为“相配了”;把“巴塔赤汗”译为“生了一个人,名叫巴塔赤汗”。
“巴塔赤”是猎人或牧人,“汗”是领袖。译者把职称尊号当成了人名,“产生”与“生产”的含义相同而又不同。译者以为,既为传宗接代,自然就生儿育女,又有古史为例,两物相交可以生人。译者就继承前代的神话,把巴塔赤汗写成狼鹿所生了。
其实,“苍狼”、“白鹿”都是人崇拜的图腾。男方是苍狼部落,女方是惨白鹿部落。他们渡过了“腾吉思”(古突厥语“海、湖”),来到斡难河源的不儿罕山,领导着狩猎和游牧生产。北方民族语的“巴塔赤汗”是猎者或牧人的领袖,是职务尊称,不是人名,这从《蒙古秘史》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证明。巴塔赤汗以下都有“儿子”的字样和称谓,如巴塔赤汗的儿子塔马察,塔马察的儿子豁里察儿蔑儿干,豁里察儿蔑儿干的儿子……唯独在“巴塔赤汗”之前,没有“儿子”的称谓,只写“产生了”巴塔赤汗。
后来的《蒙古源流》、《新元史》等蒙古历史书籍,忽略了苍狼、白鹿是蒙古族的图腾形象,而把蒙古民族形成年代的特征与证据抹煞了。
古代时期,狄族中之高车、突厥、蒙古皆以“狼”为标志。狄历各族皆以狼图腾为主:高车祖老狼,突厥祖狼母,薛延陀祖狼头人。蒙古族以苍狼白鹿为图腾。远古时代,在周穆王以前,犬戎是北方部族联盟的中心氏族。以西周为中心点,犬戎略偏西北,狼、鹿之族就包括在以犬戎为中心的部族联盟之中,故有“穆天子西狩犬戎,获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一直到元魏以后,史籍《魏书》的著者才把狼图腾的故事补述清楚。在史籍《魏羽·高车传》中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匈奴单于有二女,姿容秀美,乃于国北无人处,筑高台,纳女其上,以待天迎,三年后,有老狼来台下,守台呼喝,经久不去,穿台下为空穴,小女往就之,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其人好引声长歌”。这就是后世润色的图腾故事,当然不是发生在单于时代,而是在距此几千年的氏族社会以前的事。后人润色,是为了祖源的尊荣,把单于拉进来了。
这个狼图腾不是高车族的独有,而是上承狄历、丁零而承继下来的。狄历、丁零也是崇拜狼图腾的人群。匈奴国北,是狄历、丁零。今日蒙古民族特有的高亢嘹亮的歌声中,就写进了高车传的祖源故事之中。蒙古源于狄历、丁零、高车、铁勒的痕迹,深深地刻在史籍《高车传》中。
成吉思汗的始祖是高车后十二姓的乞袁氏(即乞颜氏)。明朝时期所著的《元朝秘史》,则是从苍狼白鹿开始的。对于蒙古民族中的祖源传说,把苍狼、白鹿与乞颜联系起来了。
传说在周穆王时代,在周朝的西北、北方有一个以犬图腾为中心的部族联盟,在犬部族的周围,有很多不同图腾的部族,其中有四个白狼图腾的部落,有四个白鹿图腾的部落。狼鹿两个氏族,世代婚姻,双方男女互相嫁娶。周穆王攻打犬部落的时候,消灭了犬部落的有力助手,八个狼鹿部落,在这场浩劫中的幸存者,只有特古斯、乞颜氏两对夫妇。他们逃到阿尔泰的高山之中,在那里繁衍生息。
经过了大约一千五百年,狼、鹿部落联盟的子孙又繁殖了起来,烧山化铁,开辟了通向外界的道路。狼鹿部落的子孙走出阿尔泰山,各自去开辟自己的新生活。有个称做斡勒忽那惕的部落,是翁吉刺氏族的分支,他走的最早,也最远,他到达了大鲜卑山,住在拓拔祖先石窟的周围,接受了女真族文化。在史籍《魏书》中给他单独立传,称之为“乌洛侯国”。乞颜氏族在出山后并没有远走,而是加入了居于鹿浑海西北的高车联盟,这就是高车后十二姓中的乞袁氏。
赤狄突厥的图腾故事有多种传说。其中有“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北,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娶二妻,冬神夏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化为白鸿,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契骨。其一居践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号为突厥,即纳都六设也。其一国于处折水。”
明朝学者王圻在所著的《稗史汇编》中记载:“突厥之先乃射摩舍利海神女与金角白鹿交而生。”在史籍《周书·突厥传》中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灭,有一小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儿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凭,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围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前建狼头纛,亦不忘本也。”
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常自称其民族为“赤那”,即汉文史书中常提到的“丑奴”。丑奴,就是蒙古语“狼”的音译。在《蒙古秘史》中即写作“赤那”。
在三国时期至西晋初年(公元174~277年),鲜卑族拓跋·力微是索头部鲜卑族领袖,于公元220~277年在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诸多皇帝的先祖。其父为前任首领拓跋·诘汾,其兄为十六国时期南凉国的先祖秃发·匹孤。拓拔·力微的末年,“掠骑”抢来一个幼童,就是来自狼图腾的蒙古勒部,当时称之为“木骨闾”。拓拔·力微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抢来了一个本民族的掘墓人。后来,木骨闾的子孙们建立了柔然汗国,几乎与拓拔氏魏政权相始终。到后来,柔然衰微,元魏王朝也寿终正寝,到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西魏废帝元钦三年,南朝梁武陵王萧纪承圣三年,公元554年),柔然民族被灭亡。
然而,柔然虽灭,其族大多化于新崛起的蒙古民族中,仍然维持了狼的图腾和民族精神;而元魏之灭,其族大多却被汉族吸收融合,从此再也了无鲜卑形影了。
在蒙古民族中,有许多以古老而顽强的民族图腾为称谓的部落,如丑奴或赤那(狼)、赤兀(善战)、朝鲁(红石)、亦鲁(胜者)、楚勒(山丘)、亦日呼(黑暗之神)等,西域的一些民族早在两千余年前就从古高车那里了解了这个称谓,并依此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为China,即“赤那”的谐音,意即“蒙古狼”——随着成吉思汗铁蹄纵横整个欧亚大陆,China更是家喻户晓,成为整个世界对中华民族的拉丁文称谓。
许多蒙古氏族亦以数千年来的民族图腾为姓氏,汉姓即称狼氏。
按:
近年来,有许多蒙古族同胞对本民族所崇敬的古老狼图腾大为不满。他们认为,狼之为物,危害人群,其性凶残,不应用做部族标志,崇拜之图腾。
显然,蒙古民族既崇敬狼那残忍、强劲、团结、坚韧和顽强的精神,又厌恶其真正的狼对维持生计的畜牧业和人类的伤害和破坏。为保护牲畜,蒙古牧民又不得不大力驱赶乃至屠杀为害的狼。
因此,今有许多蒙古族牧民采取了一种折衷的文化表达方法,即将真正的狼称之为“乌斯台哈”(WusuKutya),意为“草原土狗”,“土狗”无用,杀之不逾,规避了对狼图腾不敬的问题。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钮赫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姓氏“粘割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即“狼”,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内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钮氏、狼氏、郎氏等。
⑵.满族钮祜禄氏,亦源于金国时期女真姓氏“粘割”,满语为Niohuru Hala,汉义即“狼”,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内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亦多冠汉姓为钮氏、狼氏、郎氏等。
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高山族、佤族、苗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狼氏族人分布,其来源或是传承古老的氏族图腾,或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狼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地名,出自周朝皋狼,属于以地名为氏。
皋狼,战国时赵地。故城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北。周成王封嬴姓孟增于皋狼,其后因以为氏。孟增,是赵国的祖先,是颛顼、伯益的后代。《姓氏考略》注引《姓源韵谱》云:“周成王封赢姓孟增於皋狼,因氏。”(待考)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狼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一十九位,在台湾则没有,主要分布在今福建泉州、内蒙古、山西、青海、云南、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海南等地,均有狼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祠堂古迹】
皋狼故城
战国时赵地西汉置皋狼县,属西河郡,武帝元朔三年 (前126) 封代共王子迁为皋狼侯, 东汉末废。
皋狼故城史书多言在永宁州西。 今据戴东原《汾州府志》和胡宗虞《临县志》所载,“当在后周窟胡县地”,即隋之修化县。据考,窟胡县在临县南百里、离石北六十五里之南村堡。196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方山县南村堡有汉代古城遗址, 即皋狼故治之所在。
【典故轶事】
君子之怒
公元前627年,秦国千里偷袭郑国不成,被晋国在崤打了个全军覆没。狼瞫(读审),在这一战首次出场。当时,晋襄公擒了秦国战俘,让自己的车右(春秋时将职,做战时在主将车的右边,古人以右为上,所以地位仅次于主将)莱驹去砍战俘的脑袋,不想战俘大吼一声,吓了莱驹一跳,手中的戈也掉在了地上,真是大丢其脸,狼瞫捡起戈砍死了战俘夹着莱驹追上晋襄公,晋襄公于是火线任命狼瞫为车右。
同年,晋国与狄战于箕,不知什么缘故,中军将先轸免了狼瞫的车右之职而任命了续简伯。狼瞫很生气,他的朋友也为他气不愤,和他商量:我替你找先轸的茬儿,然后一起杀了他解恨。狼瞫说:有勇而无义,死了也上不了天堂。啥叫勇?为国效力为勇。我以勇求车右之职,先轸他不了解我,罢免了我,如果我为这个杀他,反而证明我无勇无义,不配当车右,来日方长,你等着瞧吧。
崤之战,秦国三位主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被夫人文嬴救下,临走前发了鸿愿,要三年后重来拜谢晋国的“恩赐”。果然,三年后鲁文公二年即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帅秦军来复仇,两国再次交锋于彭衙。
这一战,仍然是续简伯当车右。两军列好阵型,狼瞫帅自己的属下直冲秦军,晋军紧随其后,杀得秦军落荒而逃,狼瞫在这一役战死沙场,完成了自己对勇的追求。
与此同时,他获得了左丘明一个很高的评价:君子!君子是春秋中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很多苛刻的条件,比如行为举止、思想境界等等,而左丘明先生将狼醰评为君子,是因为他认为狼醰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君子之怒”。君子之怒,不怒人不知己,而怒己不知人,是谓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之怒,不迁怒他人,不为难国家,而是不断要求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提高自己。正如孟子所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狼瞫因为受辱而怒,他没有冲动作乱,而是奔赴沙场证明自己,这就是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