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傅姓图腾(刘傅氏图腾)
刘傅姓是中华复姓之一,读音作liú fù(ㄌㄧㄡˊㄈㄨˋ),不宜写作“刘付”。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代傅鸾,属于合姓为氏。刘傅氏复姓已有悠悠五百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发展最快者,已有二十七代(现居住在广东省化州市长歧镇下山村委会刘傅村)。
【得姓始祖】
傅丽川(刘傅丽川、傅刘万金):明朝时期,傅鸾带着妻子和儿子傅丽川以及拜把兄弟刘荣一起迁往廉江,结果半路上病逝,留下孤儿寡母,临终托孤给把兄弟刘荣。刘荣将傅丽川抚养长大,长大后的傅丽川为报答养父养育之恩,将姓氏改为傅刘。丽川的儿子万金去赶考,报名的时候考官没听过这个姓氏,颇为不解。听说原因后认为生不如养,应该把刘放到傅前,万金非常赞同,遂将姓氏改为刘傅。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代傅鸾,属于合姓为氏。
上古时期,黄帝的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故其一部份子孙便以地名称为姓氏,称傅(付)氏。由于该支傅氏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因此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传至大始祖傅腾宵,为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妻谢氏,生六子。次子傅鸾,号鸣凤者,即刘傅氏之始祖。
傅鸾应广东都堂韩榜之召,于明孝宗弘元年戊申岁(公元1488年),带了妻子杜氏,背了婴儿,与胞弟一起从福建上杭县城关珠玑巷迁往广东廉江市、化州市和广西陆川县交界处的“山底”开基。由于旅途遥远,傅鸾邀请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刘荣相伴,千里跋涉,历经风雨,当他们才走到广东韶州府境内时,傅鸾不幸患病而逝,遗下了寡妇孤儿。
傅鸾的胞弟与盟兄刘荣继续陪着杜氏带了遗孤傅丽川,历尽辛苦,终于到达广东廉江地区的山底(今广东廉江石角镇山腰管理区)。不久,杜氏由于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刘荣便担起了“托孤”的责任。
当傅丽川长大成人后,为了回报养父刘荣的承危抚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从此百家姓中新增了“傅刘”这个实际以二姓相合的复姓(合姓)。
有一年,刘傅氏二世祖万金(傅丽川)上京考试,报名时即写“傅刘万金”。考官大惑不解,问他:“百家姓里哪有此姓?你为什么这样写?”傅刘万金把原委说过一遍后,考官很感动,随后认真地说:“生身不如养身大,生身父母能生你,他(她)们早逝,无法尽父母之责,将你养育成人长志,故养身父姓应放在生身父姓之前,也就是说应将“傅刘”二字倒过来,即刘傅。”
傅刘万金点头称是,当即将自己的姓名改为刘傅万金。从此,刘傅氏复姓延续至今。
至1987年5月,刘傅氏族人已修了四次族谱,传十九代,现有裔族五万余人,为廉江大姓。刘傅氏族人在广东省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陆川、浦北、防城、宁明、上思等县繁衍,还有远播台湾省、海南省和海外者。
【迁徙分布】
刘傅氏复姓已有悠悠五百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发展最快者,已有二十七代(现居住在广东省化州市长歧镇下山村委会刘傅村),至今据族谱的不完全统计,全族已有洋洋十万余众。主要居住在广东省化州市、廉江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的陆川县、兴业县、防城、博白等县市及海南省三亚市、海口市、儋县等地,并散居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黑龙江、内蒙古、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前苏联、德国、南亚各国都有刘傅氏族的足迹。
广东省青年作家、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傅永坚曾在国家级刊物《诗词》发表一篇题为《远行》的诗歌,该编辑竟误把他作为“刘付”和“永坚”两个人的名字刊出。不久,他又在北京《中国监察报》发表一篇文章,编辑却当作姓“刘”的,则刊上“刘永坚”,这说明姓氏书里没有编入“刘傅”复姓,而造成人们误解所致。
五百多年前,当时粤桂两省地大人稀,明弘治年间(公元1448年),广东都堂(省府)放榜,招新民开拓疆土。原籍福建汀川府珠玑巷大城垌村的傅姓十三代傅鸾,素有远志,他携妻带幼儿响应朝廷的号召,偕胞弟,并邀盟兄刘荣夫妇作伴,前往广东承垦高凉产业,不料行至韶州府翁源县蓝青铺,傅鸾突然病逝,其妻杜氏意志坚强,料理丈夫丧事后,将始祖骸骨火化,盛于小瓶。他(她)们又不辞劳累,继续跋涉至高州府石城县山底乡(今廉江市石角镇山腰村委会),盟兄刘荣夫妇住竹山村,杜氏带幼儿住山圹尾村。
后来,其胞弟寻得化州陆传岭(今广东化州市平定镇低坡村委会埚儿村),他本想携嫂迁居,但嫂有异议,她觉得颠沛流离多年,现家搬迁已定,且家宅祖坟俱安在此,不愿迁往。 第二年,傅鸈 yè独自迁往陆传岭(今广东省化州市平定镇低坡村委会埚儿村),据说其后裔大多已迁居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的乌石镇。 鸾妻杜氏母子相依为命,安居旧宅,抚育幼子,艰辛创业,勤俭持家,无奈积劳成疾,不久杜氏又病逝,夫弟闻讣奔丧,尽礼敛殡后,便将幼侄托其抚育成人,即刘傅二世祖万金(傅丽川)。傅丽川念及刘荣提携抚育之恩,心存感激,逐以一身承两姓,启姓刘傅氏。
山底是廉江东北的一块飞地,位于广西区陆川县和广东省廉江、化州县的交界地带,境内地嶂婉蜒,连绵不绝。 从当地有流全很广的俗语:“梁(梁)断鼓(古)烂萧(萧)无响,塘(唐)干湖(胡)涸郑(郑)归天。”“锣(罗)穿鼓(古)烂箫(萧)无响,塘(唐)干湖(胡)涸屋无梁(梁)。” 意思是说,梁、彭、萧、唐、胡、郑、罗等姓人家都没有了。
从这可以知道在山底这地方原来是有人至少和刘傅的先祖们一起生活的,只是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不是自然消亡了,就是远徙他乡。如今长垌村、棉地村的胡姓,山腰村、大人塘村的唐姓,这些都是那些姓氏的后人。其它的姓氏就消失不见了。 而且在黄桐山(属于大人塘村)三世祖西池公的墓地前面的白坟坡原来是有姓黄(也可能是王)和姓同(也可能是童姓、仝姓、佟姓、或彤姓)的人居住的,所以那山就叫做黄同山(现名为黄桐山)了。可以说在刘傅先祖来到山底之前,具体有没有人先居住在这里这个很难说得清楚了,但是和刘傅先祖一起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多,而且还很复杂。
几百年来,仅粤西化州、廉江两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计出有进士四人(刘傅美、刘傅泰、刘傅演、刘傅宣),中举者两人(刘傅玉梅、刘傅□),先后担任地方重点中学校长五人(化一中三人,廉江中学和广西陆川中学两人),出任县长者四人,厅级官员六人,将军两人,专家教授数十人,留法留苏学士多人,留美学士六人,研究生、大学生数以千计。
民国时期知名人士刘傅骐,是化州市合江镇同志堡华祝美村人,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员。他1921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勤工俭学,结识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李富春、邓小平等人,并与这些人相交甚好。不久,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行革命活动,1923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与周恩来、陈延年、李富春等同属旅欧支部,1925年,刘付骐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即被共产党选送到莫斯科东方(中山)大学深造,攻读马列主义。 1927年,刘傅骐学成,受党的派遣回国,曾先后任广宁县特派员和南路特委委员及南路农委委员,还直接参加了张太雷、叶挺、聂荣臻、叶剑英等领导的举世瞩目的广州起义。革命低潮时,他曾秘密回到家乡合江,组织农民革命活动,曾先后任广西陆川中学和化一中的校长及陆川县县长,高州七区文化视察。在职期间,积极支持学校和地方共产党革命活动,还挽救了许多革命志士,刘傅骐的革命业绩,为刘傅氏族和中华民族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广东化州、廉江和广西的刘傅族很多人搞地下共产党工作,不少人参军参战,打游击,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
总之,刘傅氏复姓来历坎坷复杂,历史悠久,人才之多,贡献之大,人口之众,居住之广都不亚于其他姓氏。但因为按姓氏人口总数排列,还进入不了前100名,甚至连前500名都进不了。因此,刘傅复姓在百家姓里只得缺席了。
【郡望堂号】
郡望
罗州:即广东省湛江市属廉江市。廉江地处雷州半岛北部,粤佳边界,扼粤佳两省交通要冲。廉江,古称罗州。始建前在秦朝时期属象郡地。汉朝时期属合浦县地。晋朝时期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时期为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时期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隋朝时期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南汉时期属罗州。 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辩州为化州。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元朝时期属化州路。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化州府,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属化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高州府,清朝时期属高州府。 民国元年~三年(公元1912~1924年)属高州道;民国三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除道制,属高州善后处;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民国三十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公元1949年),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 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 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 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 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 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 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堂号
罗州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祠堂古迹】
廉江刘傅氏宗祠
廉江刘傅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廉江市。
悠悠三百多年的刘傅氏大宗祠,东临化州,西壤陆川,北控高凉,南濒九洲江,是刘傅氏的发祥地。这里四季如春,花果飘香,田园秀美,风光旑旎。这里历史悠久,文运昌盛,钟灵毓秀,英才辈出。这里文化底蕴无比深厚。在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既有中原文化,也有本土气息的文化。因此,宗祠楹联在山底源远流长,又像一棵盛开的奇葩,格外繁茂艳丽。因而各具神韵的篇章,传下了不少寓意深刻丰富的楹联珍品。刘傅氏宗祠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祠堂,曾是粤桂边区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活动据点。该祠已在 1987年12月被广东省廉江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典故轶事】
山底刘傅源于二世丽川,五世六公(玉仑)注以原考,撰文如下:
大始祖前明翰林院庶吉士讳腾霄,号云衢,傅姓。祖妣谢氏,产我始祖昆弟六人,长讳鹏,次讳鸾号鸣凤,即我始祖也,三讳鹍,四讳鹫,五讳鸈,六讳成。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大城垌村。在谷箩塘有祠宇三座,每年春秋二祭,定于二、八月初十日为期。
明季,两粤地广人稀。弘治戊申年,广东都堂韩榜,招新民开拓疆土,移文到籍。我,始祖素有远志,遂请遣发给文凭,承垦高凉产业。偕弟鸈公,离乡就道,犹屡兄弟远迁,未免孤寂,因邀盟兄刘氏讳荣作伴。不料,行抵粤之韶州府翁源县蓝青铺,竟赍志而殁,只遗一子,即二世祖丽川公也。尔时幼子呱呱,尚且怀抱,安宅未卜,旅次堪悲。幸祖妣杜氏,矢志柏舟,抚育孤儿,智识高深,艰难善处,权将祖骸火化,藏诸小瓶,以便携带,不辞跋涉,随同夫弟鸈公夫盟兄荣公,继续前行。 直至高州府石城县之山底乡,荣公卜居竹山村,我祖妣同鸈公,择山塘美村老屋场而家焉。自是卜葬祖骸,创建屋宇,开辟田畴,衣食居住略为完备。方庆爰得我所,蕃昌可期,子孙万世之业从此基矣。鸈公笃信青鸟术,好览山水,不斯以地为满志,复寻得化州陆传岭,见其山川秀丽,堪称圣地,又拟携嫂侄迁居。惟我祖妣以为由闽播迁,惊魂甫辑,且祖骸葬于斯,庐舍又建于斯,遂安基斯土,不愿以叔偕行。而鸈公智切远谋,另图发展,越二年再迁化州陆传岭,别开基业。
我祖妣母子相依,安居旧宅,勤俭成家,创业垂统,其缔造之功伟矣。无奈积老成病,未几逝世。鸈公闻讣奔丧,尽礼殓殡,深恐犹子零丁孤苦,难以成立,原拟亲自携带,但久经各立门户,天各一方,势难兼顾。适盟兄荣公妣陈氏,未有子嗣,因将幼侄托其抚养。而荣公夫妇,念切盟谊,慷慨受托,管教成人。我二世祖,思荣公提携抚育,恩同罔极,义不能忘,遂以一身承二姓宗祧。刘傅复姓实始于此。
兹特将复姓原委,弁之编端,俾后人知所由来而思,所以发扬光大之,且供异日辑姓氏录者有所参考焉。
崇祯二年岁次已巳仲春月 谷旦 廪生五世孙暹熏沐谨识
注:摘自《刘傅氏族谱》上册,二零零九年农历五月初五第五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