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缦氏起源及历史

缦姓图腾_缦氏图腾

缦姓图腾(缦氏图腾)

  缦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màn(ㄇㄢˋ)。源于子姓,出自颛顼帝裔孙伯益之后商王朝诸侯国曼国,属于以国名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期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颛顼帝裔孙伯益之后商王朝诸侯国曼国,属于以国名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期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被颛顼帝赐姓曼氏的金天氏后裔,到了殷朝的时候,商王武丁封季父于邓国曼城(今河南孟县),是为曼侯,称曼氏,得姓始祖曼德阳,中兴始祖曼吾离。曼氏后来又改封为邓国,经西周、春秋,延续了六百多年。

  春秋时期,邓国(今河南邓县)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国为敌,于周釐王姬胡齐四年(晋武公三十八年,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熊赀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大多改姓邓,称邓氏,以念故国,史称曼姓邓氏。

  古邓国盛产丝(柞蚕丝),其丝织业在春秋时期就享有著名,为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王室丝绸织物的主源之一。因此,亦有邓国贵胄子孙以“曼”加“丝”偏旁,改称缦氏以避楚军追杀,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曼、邓、缦三氏同宗。

  源流二

  源于倭奴国,出自古代日本物部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日本古代传说中,天照国照彦天火明栉玉为櫛玉饶速日命,即日本民族两大原始姓氏中的物部氏(物部连)的始祖,另一姓氏为尾张氏(尾张连)。

  那么,倭奴族缦氏的原始世系是怎样的呢?按文献《大日本史》记载:

  饶速日命→宇麻志麻治命→彦汤支命→出石心大臣命→大矢口宿祢→大综杵→伊香色雄命→十市根→胆咋,自胆咋起,分为六支,其中的三支:

  一支是竺志,分衍有奄智缦氏;

  一支是竹古,分衍有三川缦氏;

  一支是椋垣,分衍有城缦氏、比尼缦氏。

  自此,倭奴国方有“缦”这个姓氏。

  按日本史籍《日本书记》的记载,倭奴国的物部氏十市根家族在西汉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垂仁天皇时期,世为上大夫,与武渟川别、彦国葺、中臣大鹿岛、大伴武日等同列齐名。实际上,倭奴国的垂仁帝时期应当在北魏王朝时期,根本就没有今天日本伪造的史料所记载得那么久远。因为按日本国自己的史料记载:“相扑运动在日本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垂仁帝时期诞生的。”而那个时期,应当为公元506~530年期间,正是北魏正始四年~永安三年期间。角力,恰是鲜卑族拓拔部最喜爱的武士运动之一,不言而喻,今日本的相扑,实际上是从南北朝时期传入倭奴国的中国北方民族的角力,即摔交!

  据史籍《宋书》记载,自从倭王赞(日史称倭仁德天皇,大鹪鹩命,公元313~399年)去世之后,他的弟弟倭王珍(日史称宇迟稚郎子,履中天皇,公元400~405年)即位,他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十五年(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遣使朝贡南朝刘宋王朝,并向宋文帝刘义隆称臣。

  履中天皇派遣的使臣,就是物部氏的缦氏一族,是倭王珍的坚决支持者,不过,由于苏我氏、物部氏两大家族执政,倭奴天皇从此成为傀儡。期间,有物部氏的缦氏使臣留驻中华,按汉俗取“缦”为姓氏,称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民族中。不过,到底是哪一支缦氏(奄智缦氏、三川缦氏、城缦氏、比尼缦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按:

  在文献《旧事本纪·天孙本纪》里,“详细”列出了物部氏与另外一个和物部氏家族关系密切的尾张氏家族的世系。其中物部氏中关于“武诸隅命”的记述是这样的:“八世孙→物部武诸隅连公。新河大连之子……弟,物部大母隅连公。”而《日本书纪》明确说明大母隅是武诸隅的别名。而且《旧事本纪》中的世系,处处与帝系配套,但经中日两国学者证实《记纪》中的帝系是伪造的了,那么《旧事本纪》的物部世系很多地方的可靠性就下降了。

  不过《天孙本纪》中关于尾张世系的记载里有个叫“建诸隅”的人物,《记纪》中随处可见“建”与“武”通用的现象,实际上是相同的日语发音不同的汉字表示而已。那么“建诸隅”也可以写作“武诸隅”。这样看来,武诸隅的真实身份又似乎又可以被认为是尾张氏的祖先。

  有学者提出,物部氏和尾张氏是不是有着共同的祖先,使得两家不分彼此?这正是《旧事本纪·天孙本纪》中予以说明的。按照此书的说法,一个叫“天照国照彦天火明栉玉饶速日尊”的人有两个儿子,一个成为物部氏的祖先,另一个成为尾张氏的祖先。如果这样看来,不管“武诸隅”是出自物部还是尾张,都变的无所谓了。

  但物部氏和尾张氏真的像《旧事本纪·天孙本纪》里说的那样,是“天照国照彦天火明栉玉饶速日尊”的后代吗?

  按日本《姓氏录》的记载,其将日本的豪族划分成皇别、神别、诸蕃三大体系。尾张氏和物部氏同属于神别,但这两家被放在神别下划分的两个小体系中,尾张氏被放在天孙栏,而物部氏被放在天神栏,同时在《姓氏录》中,尾张氏的祖先被称为“火明命”,而物部氏的祖先被称为“神饶速日命”,两者没有出现混淆的现象。“火明命”和“神饶速日命”这两个名字在去掉作为尊称修饰的“命”和“神”后,恰好就是日本史籍《旧事本纪》中提到的“天照国照彦天火明栉玉饶速日尊”这个冗长名字的一部分。而《旧事本纪》的可信度是比不上《姓氏录》的。

  在《日本书纪》中虽然没有明说火明命=神饶速日命。但却提出了两个火明命,一个变成了天照大神的孙子,天忍穗耳尊的儿子,迩迩艺命的兄弟;一个变成了迩迩艺命的儿子,彦火火出见尊的兄弟。

  “一书第六曰:天忍穗耳尊娶高皇产灵尊女子-栲幡千千姬万幡姬命(亦云,高皇产灵尊儿→火之户幡姬儿→千千姬命)而生儿。天火明命。次生,天津彦根火琼琼杵根尊。其天火明命儿-天香山,是尾张连等远祖也。”

  “始,起烟末生出之儿,号,火阑降命。是隼人等始祖也(火阑降,此云ほのすそり)。次,避热而居生出之儿。号,彦火火出见尊。次,生出之儿。号,火明命。是尾张连等始祖也。凡三子矣。”

  奇怪的是,这两个“火明命”竟然都是尾张部的始祖!日本人伪造历史时就这样顾头不顾腚。

  但是,天孙降临的传说,根本不是日本古代先民流传下来的传说,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所添加的成分,所以,作为天忍穗耳尊的儿子,迩迩艺命的兄弟的那个天火明命,是根据另外的那个作为彦火火出见尊的兄弟火明命,重新分离出来的人物。

  而与《旧事本纪》将神饶速日尊当作与迩迩艺命兄弟的那个天火明命是一个人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显然,火明命与神饶速日命并非同一个人!应当说,火明命与神饶速日命,在历史上应当是互相攻击的对立阵营的代表人物。

  倭王珍(宇迟稚郎子)作为倭王赞(大鹪鹩命)的弟弟,同样是出自品陀真若王的三个女儿中的一个。自从倭王赞执政的后期,作为倭王母族的尾张家族与倭王妻族的葛城家族为了争夺权力,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为了平衡两家的矛盾,倭王赞以他两个儿子伊奢穗别命与瑞齿别命的名义设立了壬生部和蝮部(多迟比部、丹比部),以王妃矢田郎女的名义设立了矢田部,都由尾张家族的人掌管;由于葛城家族的男性成员长期在九州地区作战,倭王赞就让自己的王后葛城磐媛直接掌管葛城部。

  在倭奴允恭天皇二十年左右(南朝宋嘉元九年,公元432年),倭王赞去世。母族同样出自尾张的王弟倭王珍在政治上竟然偏向了葛城家族,可能是因为葛城家族势力比较大吧。于是在王位继承上,尾张与葛城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起来,以至于酿成流血冲突。冲突的结果是,王宫难波高津宫被大火烧毁。在葛城氏的支持下,倭王赞的王后葛城磐媛与倭王珍离开大和地区,前往山城(山代、山背)地区,分别又建立了筒城宫和桐原日桁宫,倭王珍自立为倭王,称葛城系倭王。而倭王赞的儿子伊奢穗别命在尾张氏的拥立下,在大和磐余建立稚樱宫,也对外号称倭王,称尾张系倭王,日史称履中天皇。

  于是,倭国大和朝廷出现了两个倭王并立的分裂局面。不过,虽然出现了分裂,但双方实力并不对等。

  在倭王珍这边,除了葛城氏以外,几乎整个武内宿祢氏的大家族,还有和迩氏、物部氏、息长氏,甚至连吉备氏等大部分有实力的豪强大族也都支持他。当时重要的豪族领袖有:葛城玉田宿祢、苏我满智宿祢、平群木菟宿祢、物部伊莒弗大连。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秦、汉之后两大渡来人氏,特别是刘氏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一派的势力。也就是说,日本的大和朝廷并没有因为分裂而造成元气大伤。

  倭王珍立国后,以自己的名义设立了宇迟部,并将其妹妹的矢田部从尾张部手里夺过来,一并由物部家族的人来掌管,物部氏也就逐步的开始发展起来了,这就是物部氏将倭王珍当作己家所出的原因。倭王珍还厚待了和迩氏,使得和迩氏也把倭王珍当成自己家的外孙看待。倭王珍的这些政治举动,为后来倭王(天皇)继承顺序以及他的身世记录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相比之下,倭王赞的儿子伊奢穗别命可谓是形单影只,似乎只有尾张氏是他的铁杆支持者。当然,也有少量豪族追随他前往大和磐余,例如物部长真胆连和出自阿倍家族的膳臣余矶,当时伊奢穗别命十分感动,将物部长真胆连封为稚櫻部造,将膳臣余矶封为稚櫻部臣,以示忠心。

  在后来的岁月里,葛城氏和倭王珍一方面要与尾张系倭王对战,《记纪》中记载的大守山命的叛乱和住吉仲皇子的叛乱就反映了倭王珍与侄子伊奢穗别命互相攻击的情况;另一方面,葛城氏仍然在九州、任那地区频繁用兵,主要是因为九州地区局势不稳定以及倭人侵略朝鲜半岛的野心。

  由于有葛城氏控制着日本四岛对外交往的通道,以及秦、汉两大渡来人集团的支持,所以对于倭王珍来说,很容易继承倭王赞时代的外交遗产。而尾张系倭王是无法获得与外界建立外交的途径的。

  倭奴允恭天皇二十六年左右(南朝宋嘉元十五年,公元438年)农历2月,葛城系倭王珍的使者来到刘宋王朝的朝廷,延续倭王赞时代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当时的南朝宋史官将“倭王宇迟稚郎子”简略地翻译成“倭王珍”。刘宋政权很自然地将倭王珍当作合法的继承人,而不会知道有倭奴国还有个尾张系倭王的存在。在向刘宋皇帝进献的表文中,倭人仍然显示着自己的贪欲和野心,要求刘宋政府册封其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并同时要求给以倭隋为首的十三位倭国将领册封平西、征虏、冠军、辅国将军称号。

  所谓的“倭隋等十三人”,就是当时倭奴国葛城系的将领,在平九州、征任那以及攻击尾张系倭王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刘宋朝廷经过考虑之后,决定让倭王珍依然沿袭倭王赞的封号,仍然为“使持节、都督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倭国王”,而且批准了其他十三位倭国将领的封号。在刘宋朝廷看来,这不过是做个人情,以安抚还未得到封号的倭王珍,但对于葛城系倭奴国内部来说,却在极大的程度上抬高了倭王珍及其将领们的政治地位。

  倭王珍高兴之下,令物部氏的缦氏使臣“留侍神照上国”,即伺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至此有缦氏一族融入中国。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履中天皇(伊奢穗别命)在位六年,那么尾张系倭王可能就是公元438年去世的,当可能就是在倭王珍的打击下灭亡的,所以,倭王珍才会在这一年遣使中国。

  尾张氏后来又拥立了伊奢穗别命的弟弟瑞齿别命为王,并在河内地区的多迟比建立柴垣宫,继续与葛城系倭王对抗。这种对峙局面一直持续到倭王珍去世。

  有学者认为,倭王珍本是尾张部家族的外孙,却背叛了尾张部,而且在历史上多次觐朝中国,才使其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编纂的“历史”提前判处了“死刑”。倭王珍在位时间不算长,只有十年时间。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缦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望出简阳,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的资阳市简阳市、内江市一带。

【郡望堂号】

  郡望

  简阳县:古为蜀国地,秦时属蜀郡。南朝宋(公元420~479年)称牛鞞县,隶益州蜀郡(郡治今成都)。西魏恭帝二年(乙亥,公元555年)改牛鞞县为阳安县,并置武康郡(郡,县治今简城镇),以阳安山得名。西魏文帝仁寿三年(癸亥,公元603年)置简州,以境内有赖简池得名(州治今简城镇绛溪河北岸),辖阳安、平泉、金水(今金堂县淮口镇一带)三县。明太祖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降简州为简县。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公元1513年),升简县为简州辖资阳县。清世宗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资阳县复归资州。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摘取简州和阳安之首字,命名简阳县,属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治资中)。1953年撤销川南区属四川省内江行政专员公署。1976年将简阳县所辖的洛带区九个公社划归成都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简阳市,由地级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属资阳地区代管,2000年6月由地级资阳市代管。

  堂号

  简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阳安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马依泽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