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密氏起源及历史

密姓图腾_密氏图腾

密姓图腾(密氏图腾)

  密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mì(ㄇㄧˋ)。其源有六:一是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密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周朝时期密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三是出自西夏时期的党项族密纳克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四是源于蒙古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五是源于满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六是源于元朝宓珍,因功勋卓著,元帝以山充赐易宓为密。密姓现今人口约一万,排在第六百七十位,在台湾名列第八百零五位。

【得姓始祖】

  密康公:《郑通志·氏族略》记载:“密,密康公之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密国国君。曾跟随周共王游于泾水之上,得三女子。其母劝其把三女子献给周共王,密康公不从。第二年,周共王灭了密国,密康公被杀。其后以国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姞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密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朝时期,有密须国(今甘肃灵台),传说为黄帝之子姞的后裔在商武丁时期被赐封的诸侯国,后与崇国勾结与西伯侯作对,被西伯侯(周文王)姬昌所灭。

  在亡国后的密须国君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密须”为姓氏者,称密须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密氏、须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密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郑通志·氏族略》记载:“密,密康公之后。”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注释:“康公,周共工时人,封于密(今甘肃灵台),建密国,因称密康公。共工灭密,其后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密国,是西周王朝初期的姬姓小国;周共工,就是周恭王姬扈。

  密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姞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诸侯小国。在史籍《国语·周语》中记载:“恭王游于泾上……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显然,当时是密康公没有给周共工献贡,因而得罪了周共工,结果在周共工回朝一年内即遭到了亡国之祸。以后,处于西部地区姬姓密国重新被周共工迁都到河内,其地因称密邑(今河南新密)。

  春秋时期,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附庸邑。其国子民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密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时期的党项族密纳克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党项族,最早是古羌族中的西羌分支,原居住在今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的交界地区。

  隋末唐初,古西羌族中的党项族人开始兴盛起来,其占据的疆域东至松州(今四川松潘),西接叶护(今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阿克-贝希姆,Ak-Beshim),南界春桑(今青海南部),北邻吐浑(今青海北部),有地三千余里。党项族人以姓氏作为部落的名称,过着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

  在藏文史籍《智者喜宴》中记载:同唐朝文成公主结亲、至今传为佳话的藏族首领松赞干布“曾娶了五个王妃,其中一位就是弭药王之女茹雍妃洁莫尊”。其所记载的“弭药”,就是指党项族。在史籍《西藏政史》一书中记载:“所谓党项,是指住在青海湖以北宁夏南部的党项密纳克而言,亦称蕃密纳克,即藏木雅人。

  在党项密纳克在被成吉思汗灭亡后,族人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迁至康区打箭炉附近,称康木雅。”这在史籍《木雅五学者传记》中也说:“木雅分两部分,一为青海、甘肃等地的木雅地区,一为多墨木雅地区。”多墨系指丹巴、道孚、理唐、木里地区,又称木雅热岗。

  党项密纳克氏族人后来在西夏王朝建立以后,迅速归拢于西夏王朝,其中有许多人出任西夏重臣,由于西夏王朝崇尚汉文化,因以“密纳克”为汉化姓氏,并取谐音汉字“密”为姓氏,称密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

  在党项族许多部落之中,拓跋氏最为强盛。唐太宗李史民时期的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党项酋长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太宗颁赐玺书抚慰,在其辖地(今四川松潘)设轨州,并封他为轨州刺史。其他各部落奠长见有如此好事,也先后率所部归附唐朝。党项族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当时臣属于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唐王朝在与吐谷浑部的交战中,对其劝降不听,遂以大军将其击败。之后,唐太宗又派人再去劝降。拓跋赤辞这才归降唐朝,唐王朝将其地分为三十二个州,以松州为都督府,授赤辞为西戍州都督,赐皇姓李。

  到宋朝初年,拓跋思恭的后裔、党项贵族李继迁附辽抗宋,辽国政权封李继迁为西平王。李继迁乘宋真宗新立,索要夏州(今陕西横山),宋真宗屈辱妥协,“从其所请”,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之后李继迁得寸进尺,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杀死灵州知州裴济,以他本人受辽册封的西平王,改灵州为西平府,并打算迁都于此。当时其弟劝阻他不要离开“祖先累世经营之地”。李继迁却说:“自古成大事者,不贪求苟安;立大功者,不依从庸众。西平府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如能修城挖壕,练兵积粮,一旦四外出击,关中就无法防备。况且这里的百姓习华风,尚礼好学,可以借此地为今后进取的资本,成一方之霸。平夏地方偏僻,不如西平前途远大。” 就此定都于西平,继续向外扩张,为西夏的建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因为灵州尽管扼西陲要害,然而,面对宋朝,仅隔翰海(即盐池、同心之沙漠)只有四百里,宋军游骑数曰可至,处于“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来”的不利地位,故需要迁都。怀远镇当时比灵州小得多,然而,“西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形势便利,洵为万世之业也”。宋仁宗赵祯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李德明册立其子李元昊为太子,立李元昊的生母卫慕氏为后,又向辽国为李元昊请婚。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辽兴宗封宗室女为公主,归嫁李元昊。

  宋仁宗继位之后同宋真宗一样,对李德明准备称帝立国一忍再忍。在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宋仁宗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实际上承认了李德明封建割据的合法性。就在称帝建国各项准备快要完成的时候,五十一岁的李德明却于宋明道元年(公元1031年)农历10月逝世。

  生于宋景德二年(公元1004年)的李元昊被立为太子以后,曾多次劝他父亲改变对宋称臣的作法。李德明说:“我们经常打仗,己经精疲力尽,况且我族三十年来能够穿上绵绮绸缎,这都是宋朝的恩惠,不能负恩啊!”

  李元昊不以为然,说:“衣皮毛,事畜牧,这是我族的习性。英雄生来就要有称霸的雄心,怎么能够有绵绮穿就感到满足了呢?”

  宋明道二年(公元1032年),李元昊即位,时年二十八岁。他一上台,就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他小字“嵬理”,党项语为“惜为嵬,富贵为理”,因此自号“嵬名氏”,自称“吾祖”(可汗,即天子)。同年,李元昊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农历5月,李元昊升兴州为府,改名兴庆。李元昊即位以后,整整用了六年时间,为称帝立国做准备。

  西夏大庆二年(公元1038年)农历10月11曰,李元昊于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宋史称“西夏”。地方封建割据政权建立以后,李元昊与宋朝时战时和,不断仿效唐朝和宋朝的各项制度,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公元 11l5年),金国灭辽国、北宋,迫使宋室南迁之后,西夏政权对南宋、金国都采取和好政策,广泛吸取汉族生产经验和技术,使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当时,尽管形式上西夏仍须向宋、辽称臣纳贡,实际上已经完全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大军事强国。

  李元昊于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被其亲生太子宁令哥刺死。只有周岁的李谅昨继位,其母没藏氏辅政。宋宝元二年(公元1139年),第五代西夏王李仁孝嗣立,他在位五十四年,大力推行教育、提倡儒学、推行汉文,是西夏的另一个兴盛时期。他死后,李纯佑、李安全相缠继位。这时,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并不断进攻夏境。自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金章宗完颜璟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第一次进攻西夏起,冲突不断,互有进退。

  第九代西夏王李德旺继位后,蒙军乘西夏国势积弱大举进攻。宋理宗赵昀宝庆二年(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攻占肃州、甘州等地之后,挥师东进,越过沙漠、渡过黄河,攻占应里(今中卫)、西平府。

  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四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农历1月,成吉思汗留兵继续围困兴庆府,他自已领军南下,攻占积石州之后,于农历4月抵达隆德,并派兵攻占德川州。农历闰5月,成吉思汗上六盘山避暑,农历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员投降。农历7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死,蒙军恐西夏有变,就在随军途中杀死李睍,从此,立国一百九十年的西夏王朝为蒙古所灭。

  后来,经历过西夏灭亡过程的元朝著名史学家托克托主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对中国历史传记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不知为何,托克托唯独没有为西夏王朝编修专史。因此,在集国史之大成的《二十四史》中唯独没有西夏史。虽然后人对西夏均有过片断的记载和描述,但都很不系统。随着历史的湮迁,西夏政权的许多史实都变成了迷云。

  目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的史学界和文物考古工作者含辛茹苦,对西夏文史的发掘与研究有了一些进展。然而,西夏历史研究工作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史料的极度缺乏。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鄂密特氏,蒙语为□□□□,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上都河(今内蒙古多伦上都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Emit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鄂氏者。

  ⑵.蒙古族乌密氏,亦称乌弥氏,蒙语为□□□,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张家口)。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Umi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吴氏者。

  ⑶.蒙古族苏密尔氏,亦称舒穆尔氏、苏默尔氏,蒙语为□□□□□,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黄山地区。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Sumir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徐氏者。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密扎氏,满语为Mija Hala,属于卦勒察女真,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所冠汉姓为密氏、米氏。

  ⑵.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 Hala,汉义“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区,所冠汉姓多为蔡氏,亦有取汉姓为密氏者。

  ⑶.满族赛密哷氏,源于金国时期白号姓氏塞蒲里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布列雅河)、齐齐哈尔、长白山、黑龙江沿岸等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为满洲巨族,后多冠汉姓为柴氏、密氏、赛氏等。

  源流六

  源于元朝宓珍,定远大将军,元帅右都兼沂州都巡,因战功卓著,皇帝赐山在宓下,易为密。即密姓源于密珍,为密姓始祖。今山东临沂、江苏东海、赣榆,广东德庆、湖北武汉等密姓族人皆属密珍后人。

【迁徙分布】

  迁徙

  密氏主流出自国名或部落名称,古密须国在今甘肃省的灵台县治以西二十五公里的百里镇,在商末时期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在公元前1157年为周文王所灭。

  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重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今天的灵台县百里中学后院,据说就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一公里处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

  今广东的德庆县、广宁县横山镇(从德庆迁至)密氏族人,据族谱记载,是 1456 年(明朝景泰七年),由山东迁居至德庆的。

  分布

  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一万,排在第六百七十位,在台湾名列第八百零五位,望出太原。

  今江苏省的东海县,贵州省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江苏赣榆,台湾省的台北县,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苗庄、罗庄区赵庄村、徐林村、大山后村、苍山道庄村、现庄村,河东区郑旺镇宋庄村,兰陵县庄坞镇,江苏省东海县北沟村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辈

  山东临沂苗庄村密氏字辈 :从第17氏“尚兆云鸿葆廼家世淑其善良文献修明希贤为慎福喜兰亭”至40氏。08年整理家谱又续20氏,从41氏“恒元新浩恺丰筱然程恩平正益顺致德卿庭煦中”。

  河南周口沈丘密氏字辈:“万洪子怀。”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宋季都统;

  汉代尚书。

  ——佚名撰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时期的将领密佑,官江西都统,与元兵战,被执,不屈而死。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密忠,官至尚书郎。五言通用联

  安抚归洪武;

  都统抗元军。

  ——李文郑撰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明初金筑安抚司人密定,洪武初年归附明朝,被授予安抚使。下联说南宋庐州人密佑,咸淳年间官江西都统,在进贤坪迎战元军,身中四箭三枪后被俘,不屈被杀。

  【祠堂古迹】

  古密须国遗址

  古密须国遗址,位于甘肃省灵台县县城西20公里的百里乡境内。古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为周共王所灭,封同姓诸侯。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古密须国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

  2008年县委、县政府本着体现古密须国遗址的人文思想及灵台历史文化内涵的目的,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础配套,功能完善”的原则,一次规划到位,分步逐年实施建成集“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教中心,突出保护维修古密须国遗址。工程设计已完成,该项目总投资840万元。建成具有古商周历史文化特色的密须文化广场1处,新修舞台,配套修建文化站功能室10间,大门1座,围墙500米,古城墙部分建成城楼和城墙,硬化场地4000平方米,完成绿化4000平方米。

  密康公墓

  密康公墓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

  【典故轶事】

  1:小丑备物终必亡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出自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译文

  周恭王到泾水边游玩,密康公随从,有三个同姓的女子私自投奔密康公。康公的母亲说:“必须把她们献给天子。三只兽在一起就是群,三个人在一起就是众,三个女子在一起就是粲。天子不猎取群兽,诸侯对众人要谦下行事,天子不选三个同族的女子为妃嫔。粲是美好的事物,人们把美好的事物归之于你,你有什么德行来承受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你这种小人物呢?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一定会灭亡。”康公不肯把女子献出去。一年以后,恭王灭了密国。

  俗语说,知子莫如母,隗氏是非常了解儿子的,密康公就是个贪得无厌的人,才会对他发出这样的警示,隗氏也因此被司马迁写进了《列女传》。

  2:西周古国——密国

  商末,密须国被周文王灭亡,到了西周之初,武王再封姬姓族人于原址(今甘肃灵台县)建立密国。至此,商朝姞姓密须国转眼成了周朝的姬姓密国。西周密国经历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五朝。周共王灭密国后,将密氏族人迁到今天河南新密市大隗镇一带,允许他们在此立国。从甘肃到河南,密国经历了亡后重建,因而这个地方命名为“新密”,或许这就是“新密”的由来。而之前的密国故地在西周覆灭进入东周后成了秦国的领地,后在秦穆公时,将这块领地赐给了贤臣百里奚,现在有百里故城、密须国故城遗址、密康公墓和烂牛湾(密康公被杀之地)等遗址。

  春秋密国最终的灭亡要从郑国说起。春秋密国虽然延续着西周密国的国祚,但显然春秋密国非常弱小,只能在春秋初期的东周舞台上扮演着一方小角色,被史书忽略。随着周平王的东迁,西部一纵跟周王室密切相连的诸侯国也一起东迁到洛阳附近,其中就有郑国。

  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将郑国迁到今天的新郑市一带,与密国、郐国(见郐国篇)相邻。密国和郐国都在郑国的西北部。郑武公雄才大略,要在东都洛阳附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扩张计划。据《国语-郑语》记载:“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郑国周边的小国星罗棋布,都是子男爵位,其中以东虢和郐国为最大。史书记载郑国灭郐国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包括寄财物到郐国,使郐国放松警惕;将郑国公主嫁往郐国,当然也是为了消除郐国对郑国的军事防御,最后一举将郐国灭掉。密国与郐国紧密相邻,很有可能,郑国在灭了郐国之后顺便将密国也吞并了。

  密国被郑国灭亡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国人称为密氏,形成密姓,成为密姓的另外一支。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