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息氏起源及历史

息姓图腾_息氏图腾

息姓图腾(息氏图腾)

息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起源单一。“古有息国,春秋时为楚所减,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很多人喜欢说息姓源自河南的息县,而戏剧性的是现在没有能够有力证明息姓出自息县的历史证据,而且息县居然少有姓息的。息姓当今人口大约仅两千人,排名在第一千零七十七位。

【得姓始祖】

  息侯(姬羽达): 周文王的第三十七个儿子,原本姓姬,周把息封给他,就称他为息侯,历史上称为息国。息国存在时间有362年,直到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十五年、鲁庄公十二年)被楚国所灭。息国灭亡后,很多息国遗民为了缅怀故土,就以国名为姓氏。

  各支始祖

  息讳诚:字咸豫,以次子贵诰赠奉训大夫原籍,奉旨从山西大同府朔州马邑县明永乐迁大姓实畿辅,占籍河涧府东光县衞河西二十里而家焉生五子”分五门。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系自姬姓。属于黄帝后裔,息姓开始在西周出现。

  西周建立初期,周武王把一块地在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封给他的弟弟羽达,羽达是周文王的第三十七个儿子,原本姓姬,周把息封给他,就称他为息侯,历史上称为息国。息国存在时间有362年,直到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十五年、鲁庄公十二年)被楚国所灭。息国灭亡后,很多息国遗民为了缅怀故土,就以国名为姓氏。于是,历史上就有了息姓。

  源流二

  郑樵注云:“亦作‘鄎’。侯爵,妫姓,今蔡州新息县是。《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迁徙分布】

  迁徙

  息氏家族从1404年迁至现河北省阜城县崔庙(崔家庙镇)镇大息庄村、小息庄村已有615年。

  分布

  息氏家族祖籍最早的河北省阜城县崔庙镇大息庄村、小息庄村。

  1、小息庄:西侧为长门,东侧五门。(长门由于繁衍发展在长门第十代息讳洺合迁到王顺庄)

  2、大息庄:二门、三门、四门。

  3、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二门第七代息讳三槐:在明万历(1573)年间迁至此地。

  4、河南省商丘市乔集乡:二门13代息讳学致大概是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山东至此地。

  息氏人员居住比较多的集中在祖籍由最早的二个村发展之今的五个村。息氏族人随着社会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了祖国建设走出家门现分布比较广,有的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的石家庄、保定、衡水、景县、沧州、邯郸、辛集、献县等地,东北三省,山西太原、大同,内蒙,河南信阳、焦作,山东济南、烟台、黄岛、虎头湾,江苏南京、连云港、盱眙,四川绵阳、攀枝花,广东广州,深圳,广西,海南,大西北有甘肃兰州,银川,新疆,香港,台湾等地。有的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有的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越南、非洲等国。

【郡望堂号】

  郡望

  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分南郡北部设立襄阳郡 ,治襄阳县(今湖北襄阳),隋朝开皇初年废除。襄阳郡即今湖北襄阳一带。

  堂号

  (暂缺)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家训格言】

  息氏家族家风、家训

  摘自息氏族谱序息淑芬长门22代

  一、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1、息氏族谱第一创始人为世人瞩目

  第二次族谱序雍正六年岁次戎申2-1(1728年)这样记述的“吾伯父字举九之继述,且上代吾曾王父字春台,已初具稿略贻留後人,伯父持此。”注:吾伯父字举九:二门第十代孙铉字举九 附生 封徴仕郎 郷飮介賓;吾曾王父字春台:二门第八代孙 飬情 字春台 贡生 任文安县训导勒 授修职郎;

  根据我伯父(字举九)的记述我的曾祖父(字春台)就已经整理出了大纲(初稿)留给后人,并且这份大纲由我的伯父保存。充分表明二门第八代讳飬情 字春台 贡生 任文安县训导勒 授修职郎是息氏族谱第一创始人。

  第二次族谱序2-2(1728年)邀请赐进士出身现任宗人府府丞历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光禄寺正卿浙江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平干年眷晚生冀棟顿首拜撰

  在第二次家谱2-2(1728年)赐序中对二门第八代讳飬情字春台贡生任文安县训导勒授修职郎的评价:“八世春台年先生,博学广记,尤善楷书,司训里邑,诸子倾心”二门第八代春台先生,博学广记,尤其善于写楷书,在乡里担任县学教谕,生员们都钦服他,为世人瞩目。

  2、二门第九代讳隆泰 字賡虞 附生以忠孝性成智勇過人因随父任遇變徇难以孝载志史册。

  在第二次家谱2-2(1728年)赐序中这样表述的:“赓虞年伯祖,为春台公之季子,而年兄之嫡王父也,忠義自矢,勇力過人。随父之任时有寇亂,赓虞公手提重铁,立扵城上,左衝右突,虎贲数千,莫之敢樱。后難不幸未免扵難,而千秋忠孝,大节昭若日星焉”;注:赓虞:赓:“geng”继续;虞:“yu”预料;二门第九代隆泰 字賡虞 附生 忠孝性成智勇過人因随父任遇變徇难以孝载志随父任文安县遭匪乱为救父而殉难;春台:二门第八代孙飬情字春台贡生任文安县训导勒授修职郎;衝:冲的繁体字;虎贲:“ben”意思古代指勇士;敢:有勇气,有责任;樱:是赢的意思;大节昭若:为人气节。

  赓虞是春台公的二儿子,也是允公年兄的叔父,为人忠义,勇力过人。随同父亲在乡里任上时,有贼寇做乱,赓虞手持沉重的铁器站在城上,左右搏击,几千贼寇都不敢靠近他。后来不幸遇难,千秋忠孝,为人气节象日星一样光辉闪耀。

  3、二门第十一代讳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举人候补内阁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学政及二门第十代铉字举九附生封徴仕郎郷飮介賓。

  在第二次息氏族谱序2-2(1728年)赐序中是这样表述的:“吾與息氏之缔交也,自允公年兄始”注:允公:二门第十一代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举人候补内阁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学政;年兄:对比自己年长的称呼。

  “庚午科,吾與年兄同领鄉薦,太倉夫子極稱年兄製藝为一榜首,出退见其人,质直简樸卓卓乎!”注:庚午科:鄉薦:乡荐的繁体字;極稱:极称的繁体字;製藝:制艺的繁体字;樸:朴的繁体字。

  “有古先君子之風,固己心焉属之矣,嗣后缔为世交,因年兄司鐸吾邑,余适家居,命子侄辈羅拜允公年兄,奉为塾师”注:鐸:“duo”铎的繁体字,大铃,古代宣布政法令时或有战事时用的;羅:罗的繁体字。

  “嘱之曰:此汝等指南车也,不得以泛常学师相视,扵是,子方昌、方然,侄方燕等,倂同社林氏讳璁者,皆受业焉,忝在舊谊,兼承大诲,數以杯酒相约,因晤举九年伯,见其详论慷慨,精神焕發,知其栽培有自来也”注:璁:“cong匆音”意思似玉的美石;忝:“tian添音”用在这的意思谦辞;舊:旧的繁体;举九:二门第十代铉字举九附生封徴仕郎郷飮介賓。

  是说赐序的冀讳棟与息氏家族缔结友谊,是从与允公年兄的交往开始的。农历庚午年科考,我和年兄一起得到州县举荐,太仓先生极力称赞允公的文章可居榜首。出了考场后见到其人,性格质朴之极。有古代君子的风度,立刻心里觉得很亲近,从此结为世交。当时,因为年兄在我的家乡做主管教育的官吏,我正好在家中居住,便命子侄罗拜见允公年兄,把他奉为塾师译:嘱咐他说:“这位师傅是你的指南车,不要把他当做普通的老师看待。”于是,我的儿子方昌、方然,侄子方燕,以及同社的林璁,都成了允公年兄的受业弟子。因为有过去的友谊,而且得到过很大的教诲,我多次请允公一起饮酒,因此会晤了举九年伯。见年伯议论的时候慷慨激昂,精神焕发,才知道允公年兄所受的教育培养自然有其渊源。

  4、二门第六代讳耀字恢宗贡生任德州学正及二门第七代讳静畿字止所恩贡生任洪洞县教训勒授修职郎

  第二次家谱2-2(1728年)赐序中的表述是“六世、七世两先生諱耀、諱静畿者,俱以恩拔,司鐸州郡。”注:諱耀:二门第六代讳耀字恢宗贡生任德州学正;諱静畿者:二门第七代讳静畿字止所恩贡生任洪洞县教训勒授修职郎;

  二门第六代讳耀、二门第七代讳静畿,都得到了朝廷的恩赏拔擢,在州郡做管理教育的官吏。

  5、息氏忠孝楷模

  第二次家谱2-2(1728)年赐序中的表述是“又余得之合坤马年长兄者也。乙末四月,余以策封,厕身翰苑,方念家中子侄,非允公年兄其谁适从,乃曾不畿时,而年兄以举九老年伯,暨年伯母寿届耄耋,切意就养。已匆匆而去矢。”注:合坤:有家谱上二门四代淳字坤若增生;允公:二门第十一代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举人候补内阁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学政;耄耋“mao、die”,意思年龄在八、九十岁;

  以上这些,我也曾在马合坤年兄处听到过。乙末年四月,我被朝廷策封,在翰林苑供职,才想到家中的子侄辈们,若不是允公年兄,又能跟随谁学习得这样好呢?我还没有到京师的时候,年兄就因为举九老年伯,以及年伯母年纪大了,必须回家孝养的原因,匆匆离去了。二门第十一代讳如洵字允公康熙庚午举人候补内阁中書敕授徴仕郎改授通州学政事业上已达高官要职,桃李满天下,因父母年纪大了回家尽孝道为父母颐养天年,为我们树立了忠孝楷模。

  6、息氏家族家风、家训

  第二次家谱2-2(公元1728年)赐序中这样概况“抑且家世三百餘年,採芹食饩,代不乏人科贡爵弁,累不绝续……”注:饩:“xi”意思1、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牲畜。2、赠送‘谷物、饲料、牲畜等’;弁:“bian变音”意思旧日称低级武官。

  息氏家族传到现在三百多年,考中县学生员或廪生的有许多人,世代都不乏有人考中科举成为文武官员、得到爵位,绵延下来,一直没有断绝过。

  “吾與息氏,地隔燕赵,未获亲入其乡,嘗闻一里之中,长幼协和、闾党辑睦、家习诗书、户敦礼让,近今风俗,莫此为最是。”注:闾党辑睦:邻里和睦;敦;“dun”意思厚道;

  我和息氏家族,所处的地方隔着燕赵,没有机会亲自到他们的乡里。但我听人说过,他们的乡里长幼协和,邻里和睦,人们在家里都读诗书,家家都厚道有礼貌能谦让,在现在这样的世道,没有比息氏家族更好的了。

  请以二语弁首曰: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庶有以撮其大略云。注:弁:“bian”意思1)、古代的一种帽子。2)、弁言,是序文,引言。

  请用两句话做引言: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能够概括息氏家族大概的情形了。这理解为息氏家族的家风,家训。

  7、第五次修续光绪十三年5-2(公元1887年)邀请诰授朝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钦加運同衔加三级、赐进士出身以同知直隶州用赏戴花翎卓异侯陞、现任泰安县知县,历任齐东荣城、掖县、峄县知县、署理平原县、代理潍县、兼理滕县知县、加五级中水。愚甥蘓名顕熏沐顿首拜识对息氏称赞到:“更兼昆弟叔侄,極一时人才之盛,贡廪增附翠扵一门。故东邑缙绅,一时有南馬、北霍、东侯、西息之號”注:昆:文言兄弟;缙绅:“jin,shen”意思古代指官僚或做过官的人。

  更有兄弟叔侄,一时出了许多人才,贡生、廪生、增生、附生聚集于一个门庭。所以东邑的官户人家,一时有南马、北霍、东侯、西息的称谓。

  二、家风淳朴,族情和睦

  第三次息氏族谱序3-2(公元1780年)邀请进士出身,现任太常寺正郷,历任翰林院检讨兼监察御史,鸿胪寺少郷年家弟吴玉纶顿首拜撰中这样表述的:

  “再则披阅全谱,见其宗支蕃衍密如星布。簪缨继世,联若贯珠,又为余心所深赏。”注:簪缨:官员;

  来看了家谱,见息氏宗门支派蕃衍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密集,且进入仕途的又连绵不断,也让我从内心里感到非常欣赏。

  “更可取者,余于丙申岁随驾南巡,路经东邑闻诸县令吴公曰:家风淳朴、族情雍睦,此又近今之所罕覯者也,注:丙申岁:农历丙申年(公元1776年);罕覯:“gou”意思遇见,罕覯是不常见。

  更可取的是,我于农历丙申年(公元1776年)随同皇帝南巡,路过东邑,听县令吴公说:息氏一族家风淳朴,族里和睦,这也是近年来所难以见到的。

  “毛诗有咏:绵绵瓜瓞,济济多士。二语可以持赠云。”注:绵绵瓜瓞,济济多士:瓞:“die小瓜”大意是子孙昌盛,人才辈出

  诗经上有云:绵绵瓜瓞,济济多士(大意是子孙昌盛,人才辈出)。这两句话可以拿来相赠。

  三、以祖治家,和睦九族

  1、以祖治家

  第四次息氏族谱修续4-1(公元1818年4月)阐述族谱治家的重要意义:“竊谓谱者,所以别宗派、名世系、成孝敬、厚人倫也”注:竊谓:竊“qie”窃的繁体字,旧谦词;所以.....,用来做什么;别、明、成、厚,使动用法;莫不,沒有一个不;倫“lun”伦的繁体字。

  我认为族谱,是用来分清各支族、了解家族世代关系、促使族人孝敬尊长、使人际关系淳厚的。

  能有族谱的家族“故名门巨族、缙绅先生之家,莫不有之。”注:缙绅“jin,shen”意思古代指官僚或做过官的人;

  所以,名门望族、有官职地位、年长而有知识的家族,都有家谱。

  “治之以谱者,实治之以祖也,今夫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注:万物本乎天:自然界的万物本是老天主宰,老天创造万物。人本乎祖:人本来是来自于祖宗;乎:介词,自、于;

  “本乎天者。聖人能以天治之;本乎祖者,吾亦可以祖治之”注:聖“sheng”圣的繁体字。

  用家谱来治家,实际就是用祖宗治家。如果说世界万物的根本是天,那么人的根本就是祖先。万物来自于老天的,圣人就能用天主宰万物;来自于祖宗的,我们也能用祖宗治家。

  第四次息氏族谱修续4-1(公元1818年4月)这样阐述“何谓乎以祖治之也?今族之喜不慶,憂不吊者。谓其與己無関也。苟執谱以示之。今之所谓親盡者,即昔之兄弟也,皆一人之骨也、血也。故曰以祖治之也。无族谱之例遷居之祖自为一,简尊其始也。後分五支,别其派也,五支之所出各叙为一冊,從其朔也,前人之字諱,必避嫌扵並尊也。功名行谊並書彰光德,啟後人也,呜呼!一谱而尊親之道,教诲之事皆借焉,洵盛典哉!”注:慶:“qing”庆的繁体字;無関:无关繁体字;盡“jin”尽的繁体字;遷:“qian”迁的繁体字;冊“ce”册的繁体字;諱“hui”讳的繁体字,对老祖宗的尊称;洵:“xun”意思诚然,实在。

  什么叫做以祖治家呢?现在家族有欢喜的事,不庆贺,有忧愁的事,不慰问。还说与己无关。若拿着家谱让他们看,这些人所说亲属关系没有了,其实从前就是兄弟们,都是出自一人的骨肉血脉啊!所以说,要以祖治家。我息氏族谱记载着迁居之祖自有一世系,尊称为始祖。后来分为五支,一定要分辫清楚。五支出现以后,便各自作为一个支族入谱记载。从这五个支系,向上一代代追寻,前辈人的名字,一定要避讳,不直接写出尊长的名字,并且要尊称。族谱中,要记载前辈人的官职、名位、功绩和品行、行为,以彰显他们的荣誉和传统美德,启发教育后人。唉!族谱中,尊长爱幼,孝敬父母的行为,耐心地启发和教导后人的事迹都应有记载,这实在是一部盛大的典籍啊!

  2、用前辈人的丰功伟绩,祖宗的教诲来引领教育后人

  第四次息氏族谱序4-1(公元1818年4月)对继承丰功伟绩引领后人是这样做的“前谱之刊,始于乾隆己亥,终于乾隆庚子,迄今幾四十年矣,小子後生又将抱孙焉,故众我叔侄、兄弟辈又不敢不身任其事,非敢曰迪前光也,亦聊以前人之以祖治吾辈者,治後人也”注:乾隆己亥:公元一七七九年农历己亥年;乾隆庚子:公元一七八零年农历庚子年;幾:“ji”几的繁体字;迪前光:迪:继承,启迪,前:已有的、前面的、前人的,光:光荣、光彩,聊以:聊表心意

  第三次修谱,开始于乾隆已亥年(1779年),完成于乾隆庚子年(1780年),至今已近四十年了,当时的小子、后生又将抱上孙子了。因此,我叔侄和兄弟们不能不担当修谱之任,更不能说我们自已发扬了前人(指修谱人)的美德和光彩,而我们只是聊表心意,用前辈人的丰功伟绩,祖宗的教诲来引领教育后人。

  3、第四次息氏族谱序嘉庆二十三年嵗次戊寅4-1(1818年)对息氏族人提出了:“系之以诗曰:親睦九族,厥惟陶唐,九族既睦,可奏平章,孝治之本,一族不忘,祖之功德,继绪弗遑。祖之骨肉勿使相戕”注:亲睦:亲近和睦;九族,泛指族人、亲属;厥惟:厥:句首助词,无意义;厥惟:只有、只要;陶唐:指尧,古代帝王,山西临汾人,封于陶,迁于唐,号称陶唐氏。德高望众,能团结族人,和睦相处。平章:出自: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平章:古代官名,原意是商量处理,君主与群臣共商国是,天下太平,政绩昭彰;章通彰:彰明、显著;继绪弗遑:世世代代无穷之意;弗遑:不能,未能;可在继承祖上美德为后加世世代代无穷之意;戕:“qiang”古代一种斧子。

  总结以上,不禁感慨,用诗概括:亲近和睦九族,要以古圣贤王尧帝为榜样团结族人,亲属和睦相处。族人亲密团结了,又能明察和表彰有善行、道德的百官,协调诸候各国的关系,民众也友善和睦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根本,首先做到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对祖宗的功高德重,功业名位,后代人不能以祖宗功劳之居,无所作为,而应世世代代继承发扬祖上的美德。祖宗的骨内亲情不能相互残杀。

  4、第六次修续于民国九年岁次庚申春三月上浣邀请辛卯科举人、钦加五品衔、沙河县儒学正堂中水愚外婿侯连璧熏沐顿首拜序中表述:“盖其家风淳厚,族情睦雍,士农工商,恪守各业,长幼尊卑,莫不粛然,雍雍禮讓,家风舊矣。”注:睦雍:可亲,和谐;粛然:粛是肃的繁体字,恭敬这样;禮讓:礼让繁体字;舊:“jiu”旧的繁体字,意思守旧。

  他们的家风淳朴厚道,族人亲密和好,士农工商都恪守各自的本业,长幼尊卑没有不肃然有礼的,亲和礼让,就是从前固有的家风啊。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