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姓图腾(乜氏图腾)
乜姓始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得天下后传位到周康王时,封吕衡为卫国卿大夫,还将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作为封地赐予吕衡,位置与邢、卫、齐三国交界,可享有封地内的财政收入。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并修建了城池。后有百姓以“聂”为姓,为以区别血统不同,他的后代则改以“乜”为姓。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八位,现今人口约八万,排在四百六十三位。
【得姓始祖】
吕衡:生卒年不详,西周时期人,姜姓,吕氏(后自己改称聂氏),名衡,字奭(一说字“弼”),也称姜衡、吕奭、聂奭。是齐丁公吕伋的儿子,曾在卫国为官。有封地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子孙以地为氏。”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并修建了城池。后有百姓以“聂”为姓,为以区别血统不同,他的后代则改以“乜”为姓。他因而成为了聂氏始祖,乜姓始祖。
也先:据古籍《山左诗集》其中说到:“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就是说山东的乜氏,源于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的后代。原来,也先率蒙古大军在明朝时候攻打中原,后来又因明朝强大而和好相处。也先的族人,有些迁居山东,逐渐地,他们与汉族通婚融合,改姓为乜。也先,古时也译成额森。明朝正统四年,也先继承父亲成为蒙古瓦刺部落首领,不久兼并了蒙古各部,并东西出击,兼并或控制了许多游牧部落。明正统十四年,在与明朝的战争中,他曾俘获明英宗。此后与明朝达成和议,送还明英宗皇帝。也先俘获明英宗皇帝的事件,历史上称为“土木之变”,那是因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出兵,却又领兵无方,在叫做土木堡的地方兵败,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故乜氏的始祖为也先。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有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今河南清丰南乜城),称乜公,世代相袭。
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嬴则(嬴稷)五十三年(卫怀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国君主卫怀君觐见魏国,却被魏安釐王杀死,随后趁势灭了卫国。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立他自己的女婿卫元君即位,卫国就此成了魏国的傀儡,而卫国的乜城却早就归了魏国。此后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元君之子卫角君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彻底灭亡的姬姓诸侯国。
卫国在被魏安釐王灭亡之后,乜公世家也失去了自己的城邑,其后裔子孙便以故封地为姓氏,称乜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乜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斡亦剌惕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中记载:“乜,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指明山东的乜氏族人源于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的后代。瓦刺部源出蒙古汗国的斡亦剌惕部,通古斯语称Oirat。斡亦剌惕部汉义“森林百姓”,就是蒙古瓦剌部的前身,也是蒙古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的前身。
明朝时期,蒙古族瓦刺部的首领叫作也先,也译称“额森”、“乜先”,全名为绰罗斯·也先,他是元朝时期的顺宁王绰罗斯·马哈木之孙,太师绰罗斯·脱欢之子。从其祖父绰罗斯·马哈木时期起,绰罗斯氏家族就一直执掌瓦刺之政。
元朝灭亡之后,绰罗斯·脱欢逐步统一了蒙古东部地区,扶持尼古埒苏克齐汗孛尔只斤·额勒伯克之侄孛尔只斤·阿寨台吉的儿子孛尔只斤·脱脱不花为残余的北元政权傀儡可汗。之后,绰罗斯·脱欢首先向西域地区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诸卫首领通婚。然后,绰罗斯·脱欢又调头大力向东部地区发展,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一时间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绰罗斯·脱欢病逝,其长子绰罗斯·也先继承父职。绰罗斯·也先精明强干,不久即兼并了蒙古各部,并东西出击,兼并或控制了许多游牧部落,成为新一轮蒙古部落的实际首领,时称太师淮王。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绰罗斯·也先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率军大举进攻明王朝,曾在今河北怀来土木镇包围了五十万明军。绰罗斯·也先抢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使明军被困死地。之后绰罗斯·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突然发起总攻,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挑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大宦官王振被愤怒的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皆战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明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明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明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明英宗,他的提议也得到了也先的认同,明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在明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明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当年农历9月6日,明廷孙皇后与朝廷重臣共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迅速使明朝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景泰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任何人私自与瓦剌联系。
如此局势,使绰罗斯·也先想借助明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绰罗斯·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然而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瓦剌军以沉重的打击,绰罗斯·也先在大败之后率残军退回蒙古。此战之后于谦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于谦坚持“以战求和”的策略,多次击败了瓦刺军的进袭,迫使绰罗斯·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并与明王朝议和,恢复贡市。
此后,绰罗斯·也先干脆杀了孛尔只斤·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大可汗”,建号“天元”,增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制度,又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以维护其统治。
然而,绰罗斯·也先的统治为时非常短暂。先是残虐的政策比逼使女真诸部起而为乱,随后兀良哈部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又因绰罗斯·也先数次合兵南侵,利多归于自己,而弊则其他各部均受,引起蒙古诸部的极大不满。而且此时的绰罗斯·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蒙古诸部日益离心,很快即走散大半。
到了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瓦剌部的另两位首领绰罗斯·阿剌知院和绰罗斯·特穆尔丞相要求晋封太师,却被绰罗斯·也先所拒绝,于是阿剌和特穆尔起兵袭击了绰罗斯·也先。绰罗斯·也先败后逃亡,被仇人逮杀。而绰罗斯·阿剌不久即被鞑靼的孛来打败,郁郁而死。瓦剌部的势力从此迅速衰退。
在此之后,绰罗斯·也先的后裔子孙以及部族有进入中原地区定居于山东境内者,逐渐地,他们与汉族通婚融合,改汉姓为乜氏,世代相传至今。
乜氏族人大多尊奉绰罗斯·也先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回族,属于以传统民族宗教习俗称谓汉化为氏。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中记载:“乜,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回族乜氏族人对《中国回族大辞典》中所述内容有比较大的争议,因此其详细起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回族乜氏出自本民族一种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世代相传的经济文化现象“乜贴”,属于以传统民族宗教习俗称谓为氏。
“乜贴”是古波斯语“Niyyh”(尼耶)的汉译俗音,本义为“心愿、决心、意念、动机”,也就是“举意”,多指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的意愿,旨在发自内心祈祷真主佑助、赞颂真主的恩典。
“乜贴”在回族内部的社会生活中有始无终、周而复始地流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回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加强了回族共同文化心理,体现了回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乜贴”大致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举乜贴:大意是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意愿,其表象形式是一种祷告过程。
二是散乜贴:多指一种有意念的施布行为,施舍物可为钱财、食物、生活用品等,也可以是精神语言、文字。
三是过乜贴:“过乜贴”是回族中常见的社会风俗之一,也称“做乜贴”,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实际社会活动,或称为一种节日,指在亡人的忌日、出行归来、娶妻嫁女、侨迁新居等举行的祈祷纪念活动。回族在“过乜贴”时,一般都要请阿訇诵经、宴请亲友,并向阿訇以及到场的亲朋好友施散数额不等的财物。
举行各种“乜贴”活动时,都要有专职阿訇在场,或指导,或见证,或参与,没有阿訇在场的“乜贴”活动是无效的,在这些专职阿訇中,从元朝时期起就有以宗教身份为姓氏者,称尼耶氏,后汉化为单姓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宇文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鲜卑乜氏,系出南北朝时期鲜卑宇文部,其部族有一首领名叫费乜头,在后周政权为将,所属部下皆称费乜氏。
在后周世宗柴荣元年(公元954年),沙陀族人的北汉大汉神武皇帝刘旻(刘崇)趁后周太祖郭威去世之际,与辽国穆宗耶律·璟联手南攻后周,费乜头等率部在后周世宗指挥下与北汉军大战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将北汉军与辽国联军击得大败,刘旻穿著农人的衣服随百余骑逃走,辽军亦退走。费乜头因功官升,并被后周世宗赐汉字单姓为乜氏。
后周世宗在巩固了北部边防之后,持续发兵击败后蜀,收复秦州(今甘肃秦安北)、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凤州(今陕西凤县)四个州地,费乜头在期间一直率部随后周世宗四方征战,后驻扎于凤州。
在费乜头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皆因此而改汉姓为乜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晋昌郡乜氏家族的主体。
源流五
源于藏族,出自战国时期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乜氏自古就分布在秦、陇地区(今陕西、甘肃),其先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羌族首领无弋爰剑。无弋,在古羌语中就是“奴隶”,由于羌族人爰剑曾被秦国抓去为奴,因此称其为无弋爰剑。
自无弋爰剑之后,他的后裔子孙支分共有一百五十种。其中的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和蜀、汉以北,人口的数量没有历史记载,只有其中的参狼种在武都,拥有精兵数千人。其他五十二种因为族种后来衰落不能自立,有的分散依附其他部落,有的绝灭无后,有的迁移到远方去。而另外的八十九种,只有钟这一种最强,拥有胜兵十余万,其余大的一万多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因为相互攻杀掠夺,盛衰无常。到了东汉顺帝刘保执政时期(公元126~144年),羌族人各部落合约有胜兵二十万人。其中的发羌、唐旄羌等由于相距非常遥远而没有往来,牦牛羌、白马羌在蜀、汉地区,其他的种别名号都已经无考了。
东晋至北宋期间,烧当羌、党项羌先后建立过后秦、西夏等政权。他们的首领大多受到历朝历代的册封,往来关系密切。后来,羌族人逐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只有偏僻的四川地区仍留有少数羌人。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牦牛羌后来在隋、唐朝时期逐渐融入吐蕃民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中记载:“乜,蕃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古代西北地区乜氏为“番姓”,即今少数族之藏族姓氏,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
今青海省的贵德县乜氏族人就是自古以来的牦牛羌后裔,该地区在秦、汉时期为先零羌族中牦牛羌的主要活动地区,牦牛羌即今藏族的原始族源之一。
贵德县河东朱辑五在1962年所编著的《贵德县简志》中说,“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识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到贵德最早。那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纳族便住东山麦浪相卡。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到化隆县属秋杂族,半数人移到贵德。元、明两朝期间未筑城时,住在隍庙街,训导衙门地。到了明洪武三年(一说明洪武七年),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东北效乜纳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萨村。乜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防碍筑城,故未迁移。”
《贵德县简志》中对贵德乜氏的来龙去脉描述得比较清晰,确为今藏族的远祖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还说该氏族在明朝之前建有“弘善寺”。
关于乜氏乜纳族筑建弘善寺,在史籍《安多政教史》中有所记载:“贵德城……有众位护法神齐集列座的穆尼亥护法神殿,又称穆尼亥九层殿。年公爷(年羹尧)的兵士来到时,阎罗法王神像显怒容向下视门口,因此兵士畏惧,未敢破坏该神殿……”其中的穆尼亥即为乜纳亥的转音。在该历史文献中还记载:清朝时期,由乜纳活佛罗哲吉(公元1675~1753年)于第一世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建成乜纳寺。
今建于弘善寺旁黄河沿岸的乜纳塔,其历史极及其久远,在史籍《安多政教史》中就记载:“当年吐蕃赞市赤热巴巾率兵北征时,曾在此处唐蕃交界地区,以他的头发为内藏修建了一座宝塔,并在塔顶安装了金光闪闪的鎏金铜日月”,称之为“乜纳塔”。该记载与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占据青海东部的历史吻合。因此,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等均以乜氏乜纳族名而命名,亦为该族所建或其族为活佛并世代主持管理。至今,乜纳村的及乜氏族人仍是乜纳寺的香火庄及管理者之一。
如今,青海省境内以“乜”氏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的乜纳自然村,村民多为乜氏,在河阴镇城西村委会所辖的拉萨村中,也有许多乜氏族人,另外在罗汉堂乡尼那村、河西乡上刘屯村等地也散居许多乜氏族人。
乜氏族人有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即为今天普遍公认的“汉化藏族”,族人绝大多数讲汉语、写汉文,故而乜氏藏族人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其中60%以上皆为知识分子,例如贵德县人民政府的干部乜宗德,就是全县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今贵德县文庙前新建的牌楼结构的棂星门上所书“腾蛟起凤”金字,就是乜宗德挥笔所书。
如今,贵德县牧区的常牧乡中仍有相对集聚的乜纳亥部族,被当地人称为“木雅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壮族、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乜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乜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据史料可知,乜姓为古代秦、陇,即西北少数民族姓氏。《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诗集》云:“番姓,望出晋昌、赵郡。”“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照此看,乜姓为“番姓”,即今藏族之姓,其发源地是晋昌、赵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肃等西北地区。山东也有乜姓,是明代瓦剌首领也先的后代改姓为乜的。乜姓至今已十分稀有。今贵德乜姓是世居者,因该地区在秦汉时为先零羌活动地区,即藏族的原始族源地。故在1962年贵德河东朱辑五编《贵德县简志》(续志修改稿)中说,(贵德)“乜纳寺主持和遗老乜生华说,尹等初到斯地识有一人,本羌族,西羌无弋爰剑之苗裔倒贵德最早。尔时此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纳族住东山麦浪相卡。不知经多少年所,水渐下去,变为桑田,半数迁到化隆县属秋杂族,半数人移到贵德。元、明间未筑城时,住在隍庙街,训导衙门地,到明洪武三年(实为七年),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东北效乜纳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萨村。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妨碍筑城,故未迁移。”上述对贵德乜氏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确为今藏族的远祖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后裔。还说本族所建“弘善寺”在明代之前,这在《安多政教史》中有所记载:“贵德城……有众位护法神齐集列座的穆尼亥(为乜纳亥的转音)护法神殿,又称穆尼亥九层殿,年公爷(即清代年羹尧)的兵士来到时,阎罗法王神像显怒容向下视门口,因此兵士畏惧,未敢破坏该神殿。……”《安多政教史》还载,由乜纳活佛罗哲吉(1675-1753年)于第一世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建成乜纳寺。今建于寺旁黄河沿的乜纳塔,其历史极久,故《安多政教史》又载:“当年吐蕃赞市赤热巴巾率兵北征时,曾在此处唐蕃交界地区,以他的头发为内藏修建了一座宝塔,并在塔顶安装了金光闪闪的鎏金铜日月”,称之为“乜纳塔”。此记载属合唐代吐蕃王攻占青海东部的史实。因此弘善寺、乜纳塔、乜纳寺。均以乜氏乜纳族名而命名,亦为该族所建或其族为活佛而主持管理。今乜纳村及乜氏也是乜纳寺的香火庄及管理者之一。今青海省以乜姓命名的村庄只有贵德县河阴镇城东村委会所辖乜纳自然村,村中多为乜姓。以及城西村委会所辖拉萨村有许多乜姓,还散居于罗汉堂乡尼那村、河西乡上刘屯村等地。其族人是于世公认的汉化藏族、绝大多数会汉语、学汉文,故族人的文化素质高,其族人中百分之六、七十为知识分子,其中乜宗德曾是县人民政府干部,又是全县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今文庙前新建的牌楼结构的棂星门,上书“腾蛟起凤”金字,是他挥笔所书。如今该县牧区常牧乡还有乜纳亥部落族,也称木雅族。
分布
乜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八位,现今人口约八万,排在四百六十三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57%。望出晋昌、赵郡。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
【郡望堂号】
郡望
晋昌郡: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另有一处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赵 郡: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刘邦将原来秦王朝的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汉光武帝刘秀又改其为赵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堂号
晋昌堂:以望立堂。
赵郡堂:以望立堂。
太师堂:乜先为蒙古瓦刺部的太师,由此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系繁秦陇;
族本晋昌。
——上联典指乜氏繁衍于秦陇一带(今陕西、甘肃)。下联典指乜氏望出晋昌郡。
八言以上通用联
礼乐名家,天生少小传佳话;
风流骚客,帝赐衣冠作美谈。
——全联典指明朝学者乜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