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佘氏起源及历史

佘姓图腾_佘氏图腾

佘姓图腾(佘氏图腾)

  佘姓是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古字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汉朝以前,并没有佘氏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没有佘氏一族的记载。后来的“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八十九位。现今人口约二十六万,排在第二百八十二位。

 【释义】佘,出自蛇。因蛇的形象不好,人们用“佘”代替“蛇”。佘专作地名和姓氏之用。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担任宰相后,助秦穆公灭掉十二国,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的富强以及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以其字“余“为姓氏,并尊他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1995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佘”字,本意为山阳之貌,是始于夏商之世居于今江浙之地的一个氏族,社会生活为刀耕火种,华夏称之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兴之时,该氏族族人积极义助,苛钺涉江,故又称之为越。

  姬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历。

  姬季历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姬昌、后来的周文王,深受古公亶父的喜爱。后古公亶父病卧在床,即将去世,王位必须下传,心里想传给季历,于是将三个儿子叫来,对他们说:“我生了这种病,不可能痊愈了,继承我而发展壮大的,恐怕是姬昌吧。”

  姬泰伯见周太王想将王位传给三弟姬季历,于是和姬虞仲主动离开故国,断发文身,改变外貌,借口是为周太王采药。后来听说古公亶父去世,才回来奔丧,在门外痛哭,以示自己是夷狄之人,不得进入王庭,以这种方法将继承大统的位置让给季历。

  姬季历说:“泰伯是长子,应当立为国君,为何不就位?”

  姬泰伯答道:“太王活着时,我不能奉养;入殓时,我没在他口中放饭;哭泣时,我没有靠近棺材;这都是不孝之子之举,怎么能够继承父位呢?我现在断发文身,这是犯罪获赦的人的形象,是戎狄之民。三者除去,怎么还可以担任君王?”

  姬季历垂泪一再挽留兄长,但姬泰伯始终不肯留下,最后脱身走了。

  此后,姬季历创作了著名的追念兄长泰伯的哀慕之歌:“先王既徂,长陨异都。哀丧伤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口。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双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姬泰伯后来一直到了江海的边际,吟咏优游,仰览俯观,寻求肥沃的地方。后来又到了虞越之地,故又曰“虞”,至战国后期始改称“吴”。

  姬泰伯在当地以仁义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在佘地(今江苏江阴)建立起佘城,为后世吴国最早的城池,以作教化荆越民众、移风易俗、成就韶夏之乐、模仿中国气派之所,当地民众遂有以佘城之名为姓氏者,称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汉朝以前,在姓氏群体中并没有佘氏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没有佘氏一族的记载。后来的“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亦或笔讹随赊音而来。实际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后人因其上述两种缘故,逐渐形成佘氏。而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的后裔子孙。

  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称繇余,妫姓,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的大夫、政治家、军事家。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父亲叫姬郄,后因避乱逃亡入西戎(氐羌)。由余起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觐见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贤德大度,钦佩景仰之下,便留在秦国为相,很得秦穆公的信任。当时,秦国作为诸侯国之一,社会地位并不显要。但自从由余成为秦国上卿之后,果不出秦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了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从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仁义治国”之说,早于孔子一个世纪。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殁,秦穆公为此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分别建造坟墓四座:在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建三座,又在江南淮安府武功山建一座。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皆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称余氏、由氏,并尊其为余氏的得姓始祖。

  按史籍《姓氏寻源》的说法,佘氏的得姓始祖当同余氏一样,既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基础的秦相由余。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东海滨岸地区有个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围的住民,原本为淮夷民族,西周时期与周王室相争失败后,东迁至荼山地区,后来就以山名为姓氏,称荼氏。到了汉朝时期以后,一部份人随余字演变为“佘”,遂称佘氏,荼山也就变成了“佘山”。

  据古书记载,后来该支佘氏族人大多迁居于豫章地区(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清朝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对此的解释为:“佘氏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钱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汉朝时期一个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读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国人的读音,后随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读音转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后北方转音为yǘ(ㄩˊ)、江浙转音为tú(ㄊㄨˊ)。掌荼,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内宫官吏之称,就是专职为君王贵胄们制茶之官,当时主要是炮制茶汤,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其时药用价值比文化、饮料价值更高。掌荼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该支佘氏族人的来源实际上属于以居邑名称变音形成的,有明显的“顺官”痕迹。

  源流五

  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后,一说是三子少康,一说八子罕,皆名罕,被封于余地(余杭,今浙江杭州),为余侯,赐余为姓。据该支佘氏宗谱记载,自国邑中失之后,历秦汉,世居江苏之下邳。到了汉顺帝刘保时期,传有嫡孙余襢举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谱自余襢始。余襢生余无颇,余无颇生余德浦,余德浦待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

  汉献帝刘协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岁(公元190年),余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阳,后又迁歙州之南境。余德浦生余纯,余纯生余美,余美生余法,余法生余肇,余肇生余讽。余讽,字荩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余讽在东汉末期为避兵乱,举族迁至南昌。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初乙酉岁(公元325年,实际上是晋成帝司马衍元年,未改司马绍年号),余讽历官都尉,兼经筵讲官,闻望日隆。后他以奏事见上,晋成帝曰:“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欲为朕之敌人乎?”因赐改姓为“佘”,盖即余而少异之。余讽深喻上意,当即自请改名为顽,称“佘顽”。南昌佘氏自此开始。

  佘顽生佘昭元,字君章,由进士官至镇海大将军节度使,征讨有功,敕封雁门之地,此后,该支佘氏族人因以为郡号,称“雁门衍派”,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在《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中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

  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赐姓,由皇帝敕赐而来。

  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这支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迁徙分布】

  迁徙

  佘氏在雁门得姓后繁衍成名门望族。西晋以后,佘氏播迁到陕西、河北、甘肃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内)、新郑(今河南郑州),兴盛铜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铜陵市大通、歙县)、南昌,其后分别又衍传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并逐至全国以到世界各地。

  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地区。

  当佘氏族脉传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两公时,于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宁迁至原东流县张溪镇,天富迁至东流黄石矶,择水而居。

  分布

  明朝时期,佘姓大约有5万余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广西、福建、湖北、河北、湖南等地。安徽为佘姓第一大省,约占佘姓总人口的一半。

  当代佘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8%,为第二百八十二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佘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安徽、四川,这三省佘姓大约占佘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重庆、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市。广东居住了佘姓总人口的24%,为佘姓第一大省。

  佘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云贵大部、重庆、四川东部和南端、陕西南部、湖北西南和东部、湖南西段和南部、江西南部和北段、福建南部、安徽大部、河南东南,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达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6%,居住了大约69%的佘姓人群。

  今安徽省的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枞阳、巢湖市和县、含山县、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岳市、西昌市、仪陇市、遂宁市、南江县,重庆市南川区、万州区,北京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州市、顺德区、普宁市、阳江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市、随州市、孝感市大悟县、黄冈市、咸宁市,贵州省的安龙县,江苏省的南通市、扬州市、江阴市、如皋市、连云港市、赣榆市,湖南省的望城县、邵东县、长沙市长沙县、怀化市会同县、益阳市南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桑植县、湘西州龙山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吉林省的九台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定兴县,山东省的莱阳市、日照市,云南省的昆明市、丽江市宁蒗县、红河州石屏县,河南省的长垣县、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游县、漳州市、石狮市、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陕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曰郑桓公,此郑建国之始。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曰新郑(今河南新郑,距郑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战国韩国灭郑尝都于此,当时为韩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秦过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同属河南郡。晋省新郑入苑陵郡地。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复置新郑县,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唐、宋诸朝以来或属郑州、或属开封府、或属钧州,时有变动。明、清两朝时期隶属关系亦多有变动,自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改属开封府,后直至清朝末期不再变。民国初期,新郑县属开封道,以后撤道,直属省辖。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慰忠堂、佑启堂等。

  字辈

  黑龙江大庆佘氏字辈:“国政广顺庆福禄泰海安...... ”

  重庆涪陵佘氏字辈:“显笔荣宋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廷盛永泰德崇兴”。

  重庆长寿佘氏字辈:“仕贵多荣显中功孟吉祥传家发达远华国庆恩长”。

  重庆巫溪、巫山佘氏字辈:“德庆隆鸣(宣)定(文)添堂仕欣显克国日启朝昌世锡荣光翼贻名扬大开运祚福应发祥义以作述永着馨香”。

  重庆丰都佘氏字辈:“政文必玉庭希应国合知士世大兆起元浓耀盛时开华成本立发象庆新基忠孝传家远声名著鼎彝”。

  湖北荆州佘氏字辈:“应启国以兴文明似必成世代高显祖永远定(正)乾坤”。

  湖北十堰佘氏家谱:“腾及必逢学怀国林泽立文仕振乾坤朝廷先步登桂开枝南秀正君为中龙”。

  湖北大悟佘氏字辈:“有大荣茂维心起信世必之光长发其祥德遵忠厚学贵纯诚时逢景运辅相朝廷”。

  安徽芜湖佘氏字辈:“之敦祥培宗”。

  安徽枞阳佘氏字辈:“家发方德绵延”

  安徽太和、越南新郑堂佘氏字辈:“祥龙玉洪朝远天有金培德显祖先清诚敬义光前绪瑞庆昭明世泽延”。

  湖南怀化佘氏字辈:“德映乾万邦朝廷”。

  湖南邵陵佘氏字辈:“辅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乾纲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礼承先继绪长彝训钦崇同宝鉴贤亲乐利萃嘉祥”。

  湖南桃源佘氏字辈:“大宗绍绪上协高曾其子孝友丕家光庭学尚诗礼成章曰文体乃元善存良则仁材崇作用品如珍金希贤为志秉道正君忠必定邦治自安民泽愈山水时逢昌荣日献万言洪猷永升”。

  四川仪陇佘氏字辈:“开元大到洪思书维邦起”。

  四川遂宁佘氏字辈:“定国佐朝光宗”。

  云南大关佘氏字辈:“应学忠才龙从朝献瑞光祖德传芳远礼义振家邦钟灵显富贵宗功世泽长克绍书香永毓秀发文章吉祥天星顺元亨万代昌福寿荣华美定国庆鸿恩仁修启智信贤孝见太平安全保位鼎明君守佐廷继统友俊英腾达培尚京颜曾思孟训江淮海汉清”。

  云南丽江佘氏字辈:“安仁定国佐朝纲”。

  江苏如皋佘氏字辈:“祖恩明德远步云发兆宏大业富为本先继可昌隆”。

  陕西榆林、横山佘氏字辈:“万玉婵养子应广旺德高文武昌兴家振国强富贵永安详”。

  广东潮汕佘氏字辈:“伯仲叔季经邦勉宜克绍琼桂维延齐登忠顺永昭贻翼肃忝世廷显名曰仁义礼智信纲常振古如新斯良秉彝之德天道元亨利贞”。

  山东沂南佘氏字辈:“翔凤德增宝云贵富金良宗永玉明久沛宏士来守”。

  佘氏一支字辈:“济富方善永世克孝安和思成”。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泉山诗酒;

  父子丹青。

  ——李文郑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铜陵人佘应龙,终日沉湎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下联典指清代佘熙璋、佘观国父子,祖籍杨州,居宛平,均善画,佘观国又长于篆刻。

  阖门聚义;

  博士成名。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佘起阖族一千三百余人聚于一门。下联典指唐·佘钦为太学博士。

  五言通用联

  雁门绵世泽;

  豸府振家声。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佘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佘太君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抗击契丹入侵。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下联典指佘氏为当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代有佘起,一门聚义一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名;明代有佘可材,人称“佘天官”。

  七言通用联

  三朝元老贤丞相;

  开闽金科第一人。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石狮市石狮港边村佘氏宗祠联。上联失考。下联典指明代福建闽南佘姓之祖佘梅江,尊称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卫(可能相当现在的军长级别)。

  【宗祠古迹】

  漕川佘氏祠堂

  漕川佘氏祠堂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漕川社区上大街43号。 佘氏祠堂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原为三进,一进在“文革”中被拆毁。现二、三进保存完好,尤以二进建筑考究,气势恢宏,其梁柱有镂雕、浮雕、彩绘人物、花草、禽兽、缠枝、祥云等图案,雕刻细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该祠堂是徽派建筑文化和江北建筑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为研究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佘氏祠堂其建筑宏大壮观,结构严谨科学,反映出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在其梁柱大多刻有人物故事、草虫花鸟、珍禽瑞兽等图案,雕刻采用镂雕、圆雕、浮雕等工艺,其雕刻细腻、工艺精湛,反映了古代工匠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

  大通佘氏宗祠

  宗祠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大通古镇。

  大通佘氏系北宋杨家将中佘老太君家族的后人,杨家将自北宋兵败之后,这杨氏和佘氏也都随北宋朝廷节节败退南下,其中佘氏的一支便在大通落户了。明朝初期,佘氏一族将祠堂建在长龙山脚下的祠堂河边,就量希望祠堂前的这条河流,能源源不断地为家族聚拢财福。众所周知,古人建房子都讲究风水,这佘家也不例外。他们觉得这佘氏祠堂的大门对着这条河很好,这叫“祠前西水向东流,佘家世代出诸侯”。因为在受徽文化浸润的大通,人们都认为“水”代表着“财”,既然这河水流向祠堂大门方向,就表明是财运流向佘家了,因此他们希望佘氏族人在这里建祠堂,要引领后代在此安居要越来越兴旺。这本是佘氏祖先希望在此建祠能为子孙积福的一种期盼,让人奇怪的是这佘家自此之后竟真的出现佘(可才)天官在朝为官(任四品吏部侍郎),之后族中又有多位后生陆续考中进士。其中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更是全部考中进士,名动天下,轰动朝野。

  终于,佘家在此后的明清时期,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名门望族。


  枫溪佘氏家庙

  家庙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佘氏祠堂,保留了最古老的宗祠建筑特色。一池两花巷、左右互衬四势匀和的典型布局,雕梁画栋古韵十足,还有那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演绎着潮汕民间深厚的祠堂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惊艳。

  【典故轶事】

  佘太君改姓

  杨家将一门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几个儿子、女儿杨八姐都为国战死沙场。她为了儿孙们出征不再夭折,将自己认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为与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孙福禄有余,由她一人撑着一片天,一人承受外来之灾,从此历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至今,佘太君墓所在地山西保德县折窝村和陕西白鹿县佘家坡头村的佘姓后裔对此都津津乐道。

【家训格言】

  《佘氏家训》

  心训

  第一 立心

  为人要道 先在立心 立心一正 神圣公钦

  至性可復 外诱不侵 淑身淑世 此其方缄

  第二 爱亲

  堂前父母 这叫双亲 生我养我 万苦千辛

  承欢膝下 孺慕须真 徒进衣食 孝犹未纯

  第三 敬长

  年长即长 不分辈行 祖和伯叔 悉敬以将

  纳履授杖 追随不遑 兄尤手足 怎敢阋墙

  第四 尊师

  人类有师 先我知觉 勿论何业 兹既受学

  出入门下 泽沾优渥 分同严父 尊之惟数

  第五 慎交

  世有损友 多坏心田 道难与义 恶不求悛

  倘同声气 即坠诸崖 援手先事 端在慎

  第六 慈幼

  幼子固幼 口口口口 口口口木 方长欣欣

  人无异视 甘必平分 一体钟爱 和气氤氲

  第七 存仁

  人之于人 犹果之核 人若无仁 人性终没

  果若无核 果汁将竭 存养之功 匪惟日月

  第八知耻

  羞先于恶 乃义端倪 此即谓耻 人鲜能知

  盖有不为 而后有为 若颜之厚 建白难期

  第九 尽忠

  中心为忠 义甚正矣 能尽其道 事事可理

  真实无妄 慎终如始 外不负入 内不负己

  第十 节欲

  饮食男女 在在是欲 饮食犹次 男女最酷

  苟纵不接 命难免促 其余获利 亦贵知足

  第十一 有恒

  恒者常也 持久有法 必恒于心 始恒于业

  一日终身 精力浃洽 若其无之 纵勇反怯

  第十二 好善恶恶

  人之好恶 用情每偏 明是善恶 好恶漠然

  明非善恶 好恶反专 好恶如此 善恶徒传

  第十叁 事神

  明则为人 幽则为神 神之与人 一体相因

  焚香炳烛 宗教聊遵 至诚必感 多福永应

  第十四 奉先

  先人虽没 奉如神明 四时致祭 疏食莱奠

  或远或近 悉以意迎 母日虚诞 不尽其诚

  第十五 恭敬

  不慢曰恭 不怠曰敬 恭为外荣 敬为内行

  循规蹈矩 若出于性 存发无乖 威义由盛

  第十六 尊君

  君王为君 民主总统 名称虽异 天位则共

  吾侪小人 其始僕从 云赡日就 盍各尊重

  言训

  第一 谨言

  言以宣意 不可不有 但轻吐茹 怎能无咎

  故言之谨 古已行久 周朝金人 三缄其口

  第二 守信

  信于吾人 第二之母 欲其勿失 道在谨守

  必诚于心 始见诸口 若不由中 信亦伪有

  第三 谏亲

  日月且食 况于亲子 当其有过 几谏在吾

  谏即弗纳 色亦惟愉 君心若非 直谏此殊

  第四 课子孙

  子子孙孙 骨肉一门 贤与不肖 昏属后昆

  耕云读雪 首课本根 身心端正 亦所必论

  第五 劝善规过

  朋友之交 伦居第五 其有善也 则劝进取

  其有过也 则规勿帖 莫说外人 于我无补

  第六 宁誉勿毁

  他人事实 请置莫管 然宁誉之 以扬其满

  慎勿毁之 以道其短 无德无怨 祸胎自散

  第七 重然诺

  诺重千金 古有季布 应之如乡 济之如渡

  事业所存 肝胆相赴 不然便欺 人误我误

  第八 勿戏谈

  谈虽足尚 当谈始谈 若出于戏 情将何堪

  其太甚者 论女评男 名节阑杰 谋毋庸参

  第九 戒浮言

  立言之下 浮者虚无 人心煽惑 天命矫诬

  信口妄道 法可逃乎 成周管蔡 所以见诛

  行训

  第一 慎行

  行之曰行 所行曰行 善恶无门 自我为政

  一念萌芽 可狂可圣 慎之慎之 举止勿轻

  第二 明礼义

  礼之言履 天礼不违 义之言宜 人事惟依

  果明乎此 道其庶几 否则溃乱 所为皆非

  第三 廉让

  廉则不贪 一介奚为 让则不争 千乘如遗

  廉也让也 惟德之基 古有行者 仲子伯夷

  第四 立品

  人品之重 不亚贾玖 有则大夫 无则妾妇

  所闻甚大 须立毋苟 正心为先 修身其后

  第五 禁非为

  做奸行险 是谓非为 武断抢让 已益人戏

  心术既坏 品望亦卑 告尔同姓 尚厌禁之

  第六 动俭

  不惰为勤 不奢为俭 勤则忘劳 俭则思敛

  富贵生机 衣食起点 反是困难 自奉必歉

  第七 释鸩忿

  父恣兄忿 报固难已 若出已私 何必尔尔

  冰释有人 便可许理 匿怨而友 圣贤所耻

  第八 毋乱伦

  首恶惟淫 犯之何可 况于亲属 敢炽欲火

  倘乱其伦 罪必坐我 刑法严加 没好结果

  第九 营业

  农工商贾 实业专名 头头是道 不阻人行

  营之果笃 力竭心倾 滚滚财力 自然发生

  第十 择艺术

  实业而外 艺亦可投 但事非一 有绌有忧

  倘若择取 不把其尤 术既浅近 财将马求

  第十一 习劳

  习劳一事 得而无失 运甓于齐 古行堪述

  日起有功 难劳仍逸 手足常动 且少其疾

  第十二 睦邻

  比庐而居 非亲即友 交邻有道 惟睦始久

  礼尚往来 用情孔厚 好恶与同 廉让共守

  第十三 息争讼

  讼何以起 因争故逢 彼曲我直 亦不可从

  若弗忍息 终必罹凶 公廷法律 怎能稍容

  第十四 宜室

  男女居室 久伦在兹 美丑不较 惟贤是期

  果蔬厨膳 赖其治之 既成夫妇 反目奚为

  第十五 除四害

  酒色财气 害在其中 酒乱我性 色戟我躬

  财生外孽 气召内讧 力能除此 绕算豪雄

  第十六 远五毒

  蜂辞之毒 五者兼该 嫖丧其德 赌耗其财

  嚼为过数 涤为祸胎 洋烟贫弱 盍悉远哉

  第十七 治家

  治家之道 首熏无私 如是经纪 庶得尊卑

  饮食衣服 费毋滥支 量入为出 古训昭垂

  第十八 道德

  所行为道 路以善通 所得为德 心与善容

  道明有自 德进无穷 到这地步 人格始崇

  结语

  家训说

  右列家训总计四十三条,前十六条系心项之训,中九条系言项之训,后十八条系行项之训,祖述先哲甯章前王词严义正 法戒备垂 凡我同宗 无论智愚 应恪守余 如莘莘总角 一班子弟情实窒甫 辟易纳于邪是 又在为父 兄者殷勤 教告藉以 育其德马可也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