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阿史那氏起源及历史

阿史那姓图腾_阿史那氏图腾

阿史那姓图腾(阿史那氏图腾)

  阿史那姓是源出突厥民族的古老姓氏,读音作ā shǐ nà(ㄚㄕˇㄋㄚˋ),突厥语为“Ahsina”。是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古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为世代沿袭。阿史那姓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今多冠汉姓为史氏、李氏。《郑通志·氏族略》云:“夏氏之裔,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蠕蠕,阿史那人最为首领。后周末,遂灭蠕蠕,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中,更为史氏。”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突厥族,出自古突厥族大可汗家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阿史那为突厥姓。亦称阿史呐、阿斯纳,是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古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为世代沿袭。《姓氏词典》注:“夏氏之裔。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君长,后属蠕蠕(中国古民族名,即柔然)。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遂灭蠕蠕,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中更为史氏。”

  阿史那氏一族,在唐朝中、后期多改为汉字单姓史氏,亦有个别可汗被唐皇赐姓为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按:

  阿史那(Ashina) 为古突厥统治家族的姓氏,意为 “高贵的狼”,也具有“蓝色” 之意,阿史那部因此被称为 “蓝突厥”,蓝色并不是指有蓝色的眼睛,而是指最高天神 “腾格里”,象征对突厥的最高统治权,该氏族主要与阿史德氏联姻,突厥灭亡后,被回纥人赶出草原,投奔唐朝,被唐王安置于中国各地,各支逐渐改为汉姓,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蒙古高原西部以及阿尔泰山的游牧民,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领突厥部众灭柔然,建立了继匈奴之后的第二个北方游牧汗国。由于权力体系不完善,突厥分裂,阿史那氏的达头可汗和沙钵略可汗分别建立了西突厥和东突厥,此后阿史那一族逐渐衰落。阿史那出自“凉州杂胡”,匈奴之别种,是五世纪初被北魏逐出凉州的“沮渠氏”,以及它发迹于“高昌西北”之山间牧场,则是可取的史料。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阿史那氏是源出突厥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多冠汉姓为史氏、李氏,分别融入各氏大家族,多以洛阳、范阳为郡望。

  阿史那氏分衍的史氏、李氏后裔子孙,主要分布在今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台湾等地区,但至今尚未有自称为阿史那可汗后裔者。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前突厥君王世系(公元552~581年)

  阿史那·土门:(公元?~553年),突厥族,突厥史称Ahsina-Bumin或Ashina-Tumen;前突厥汗国的创建者,伊利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52~553年为期一年。

  阿史那·科罗:(公元?~553年),突厥族,突厥史称Ahsina-Irksi;阿史那·土门之子,前突厥汗国第二代可汗,乙息记可汗,亦称逸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53~553年为期不足一年。

  阿史那·侯斤:(公元?~572年),突厥族,阿史那·土门之子,原名阿史那·俟斤,又名阿史那·燕都,前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木杆可汗,亦称术汗可汗、突厥大伊泥温木汗、阿史那木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53~572年为期二十年。

  阿史那·库头:(公元?~580年),突厥族,前突厥汗国第四代可汗,佗钵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72~580年为期十年。

  阿史那·庵罗:(公元?~581年),突厥族,前突厥汗国第五代可汗,第二可汗,亦称庵罗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81~581年为期一年。

  东突厥君王世系(公元581~630年)

  阿史那·摄图:(公元?~587年),突厥族,东突厥汗国第一代可汗,沙钵略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81~587年为期七年。

  阿史那·处罗侯:(公元?~588年),突厥族,东突厥汗国第二代可汗,莫何可汗,亦称叶护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87~588年为期两年。

  阿史那·雍虞闾:(公元?~599年),突厥族,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都蓝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88~599年为期十二年。

  阿史那·染干:(公元?~609年),突厥族,东突厥汗国第四代可汗,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意智健可汗),亦称突利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99~609年为期十年。

  阿史那·咄吉:(公元?~619年),突厥族,东突厥汗国第五代可汗,始毕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09~619年为期十一年。

  阿史那·俟利弗设:(公元?~620年),突厥族,东突厥汗国第六代可汗,处罗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19~620年为期两年。

  阿史那·咄苾:(公元?~634年),突厥族,东突厥汗国第七代可汗,颉利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20~630年为期十年。

  西突厥君王世系(公元552~657年)

  阿史那·室点密:(公元?~575年),突厥族,突厥史称Ahsina-Istami;西突厥汗国第一代可汗,室点密可汗,亦称叶护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52~575年为期二十三年。

  阿史那·玷厥:(公元?~610年),突厥族,突厥史称Ahsina-Touxanth;西突厥汗国第二代可汗,达头可汗,亦称步迦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75~587年为期二十八年。

  阿史那·鞅素:(公元?~605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泥利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587~605年为期十八年。

  阿史那·达曼:(公元?~619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四代可汗,泥厥处罗可汗,亦称曷娑那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05~611年为期七年。

  阿史那·射匾:(公元?~616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五代可汗,射匾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11~616年为期六年。

  阿史那·统叶护:(公元?~628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六代可汗,统叶护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16~628年为期十二年。

  阿史那·莫贺咄:(公元?~630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七代可汗,莫贺咄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28~630年为期两年。

  阿史那·咥力:(公元?~632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八代可汗,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30~632年为期两年。

  阿史那·欲谷设:(公元?~653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九代可汗,乙毗咄陆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38~653年为期十五年。

  阿史那·曳步利设射匮:(公元?~651年),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十代可汗,乙毗射匮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42~651年为期九年。

  阿史那·贺鲁:(公元?~659年待考),突厥族,西突厥汗国第十代可汗,沙钵罗可汗,亦称泥伏沙钵罗叶护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51~657年为期八年。

  西突厥左厢咄陆五部君王世系(南庭世系,公元657~719年)

  阿史那·弥射:(公元?~662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国第一代可汗,兴昔亡可汗,亦称奚利邲咄陆可汗,平壤县伯,著名军事家。在位时间从公元657~662年为期五年。

  阿史那·都支:(公元?~679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国第二代可汗,十姓可汗,兴昔亡可汗二世。在位时间从公元662~679年为期十七年。

  阿史那·元庆:(公元?~692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国第三代可汗,元庆可汗,兴昔亡可汗三世。在位时间从公元679~692年为期十三年。

  阿史那·俀子:(公元?~697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国第四代可汗,俀子可汗,亦称十姓可汗,兴昔亡可汗四世。在位时间从公元693~697年为期五年。

  阿史那·仆罗:(公元?~699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国第五代可汗,仆罗可汗,兴昔亡可汗五世。在位时间从公元692~699年为期七年。

  阿史那·拔部:(公元?~703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南庭汗国第六代可汗,拔部可汗,兴昔亡可汗六世。在位时间从公元699~703年为期四年。

  阿史那·献:(生卒年待考),突厥族,汉名史献;突厥南庭汗国第七代可汗,献可汗,兴昔亡可汗七世。在位时间从公元708~717年为期十年。

  阿史那·震:(公元?~719年待考),突厥族,汉名史震;突厥南庭汗国第八代可汗,震可汗,兴昔亡可汗八世。在位时间从公元717~719年为期三年。

  西突厥右厢努失毕五部君王世系(北庭世系,公元657~742年)

  阿史那·步真:(公元?~667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北庭汗国第一代可汗,继往绝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57~667年为期十年。

  阿史那·遮匐:(公元?~679年待考),突厥族,汉名李遮匐;突厥北庭汗国第二代可汗,遮匐可汗,继往绝可汗二世。在位时间从公元671~679年为期十二年。

  阿史那·斛瑟罗:(生卒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北庭汗国第三代可汗,斛瑟罗可汗,亦称竭忠事主可汗,继往绝可汗三世。在位时间从公元685~703年为期二十四年。

  阿史那·怀道:(公元?~740年待考),突厥族,汉名史怀道;突厥北庭汗国第四代可汗,怀道可汗,亦称十姓可汗,继往绝可汗四世。在位时间从公元704~708年为期五年。

  阿史那·昕:(公元?~742年待考),突厥族,汉名史昕;突厥北庭汗国第五代可汗,昕可汗,亦称十姓可汗,继往绝可汗五世。在位时间从公元740~742年为期三年。

  漠北东突厥君王世系(公元639~650年)

  阿史那·思摩:(公元?~655年待考),突厥族,东突厥贵族;漠北突厥汗国第一代可汗,泥孰可汗,著名唐朝初期将领。在位时间从公元639~644年为期五年。

  阿史那·斛勃:(公元?~650年待考),突厥族,漠北突厥汗国第二代可汗,乙毗车鼻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46~650年为期六年。

  漠南东突厥君王世系(公元679~681年)

  阿史那·泥熟匐:(公元?~680年待考),突厥族,亦称阿史那·泥孰匐;漠南突厥汗国第一代可汗,泥熟匐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79~680年为期一年。

  阿史那·伏念:(公元?~680年待考),突厥族,漠南突厥汗国第二代可汗,伏念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80~680年为期一年。

  后突厥君王世系(公元655~745年)

  阿史那·骨笃禄:(公元?~691年待考),突厥族,亦称阿史那·骨咄禄、阿史那·不卒禄,后突厥汗国的创建者,著名军事家,颉跌利施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55~691年为期三十七年。

  阿史那·默啜:(公元?~716年待考),突厥族,亦称阿史那·墨啜、阿史那·环;后突厥汗国第二代可汗,迁善可汗,亦称阿波干可汗、立功报国可汗、默啜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91~716年为期二十五年。

  阿史那·匐惧:(公元?~716年待考),突厥族,后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拓西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16~716年为期不足一年。

  阿史那·默棘连:(公元?~734年待考),突厥族,突厥名称为Bilge-Khan;后突厥汗国第四代可汗,毗伽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16~734年为期十九年。

  阿史那·伊然:(公元?~741年待考),突厥族,后突厥汗国第五代可汗,伊然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34~734年为期不足一年。

  阿史那·登利:(公元?~741年待考),突厥族,后突厥汗国第六代可汗,登利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34~741年为期七年。

  阿史那·骨咄:(公元?~741年待考),突厥族,后突厥汗国第七代可汗,骨咄叶护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41~742年为期一年。

  阿史那·乌苏米施:(公元?~744年待考),突厥族,后突厥汗国第八代可汗,乌苏米施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41~744年为期三年。

  阿史那·鹘陇匐:(公元?~745年待考),突厥族,后突厥汗国第九代可汗,白眉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44~745年为期两年。

  突骑施君王世系(公元690~758年)

  阿史那·乌质勒:(公元?~706年待考),突厥族,突骑施汗国第一代可汗,怀德郡王、西河郡王,亦称乌质勒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690~707年为期十七年。

  阿史那·娑葛:(公元?~708年待考),突厥族,突骑施汗国第二代可汗,金河郡王,钦化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07~708年为期两年。

  阿史那·苏禄:(公元?~738年待考),突厥族,突骑施汗国第三代可汗,忠顺可汗,亦称苏禄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708~738年为期三十年。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1:神话传说

  《周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突厥》云:“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

  突厥阿史那部被别国灭族,只有一个十岁的小儿幸存下来。一只母狼收留了他,将他哺育长大,并将他与狼相配。敌国得知,重新又派人将他杀害,并打算把与他相配的母狼一并杀死,身怀有孕的母狼于是逃往高昌国之北山,生下十男,子孙繁育,逐渐兴盛。正是由于这样的缘由,突厥族对狼顶礼膜拜。在突厥民族英雄乌可斯町汗的传说中,是苍狼引导他们,狼进兵进、狼停兵驻,最终取得胜利。

  《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曰:“侍卫之士,谓之附离(bori),夏言亦狼也。”《隋书》与《北史》记阿史那氏为君长,皆有“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其本”之言。狼无疑是突厥族神圣的图腾物,因而突厥诸部落中,对狼至为崇拜,每于旗纛上图以金狼头。突厥可汗亦每以狼头纛赐其臣。

  2:突厥国史

  建立

  突厥第一汗国的建立及同中原王朝的关系。领导建立突厥汗国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游牧汗国中的地位类似匈奴游牧国家中的挛鞮氏,柔然游牧国家中的郁久闾氏。与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这两个婚姻氏族统治着突厥部众。关于阿史那氏的起源,《周书》、《隋书》各有大同小异的传说。几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酋长的牙门之前建有狼头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说指出突厥先世曾经住在平凉,5世纪中叶因受北魏(386~534)灭北凉沮渠氏(439)的影响,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属于柔然,世为柔然锻奴。突厥掌握冶铁技术,并时常来边塞,“市中国缯絮”,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这些显然是促进突厥建国的重要因素。

  发展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突厥始见于汉文文献著录(《周书》宇文测传)。大统十一年,西魏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为突厥与内地王朝正式交往之始。与此同时,阿史那氏的杰出首领土门降服相邻的铁勒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开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的柔然。

  大统十七年,土门婚配西魏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土门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等)。伊利可汗建立的游牧汗国(552~630)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682~744年复兴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相区别。汗国被视为可汗的私产,可汗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叶护(在西部突厥,叶护地位似为可汗之副)、设(亦作察、杀、煞等)、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下至低级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统治阶层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汗国也逐渐制定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关于突厥汗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可汗。

  转机

  土门建立汗国后,一年后死,木杆可汗(或木汗可汗,553~572)、佗钵可汗(572~581)相继在位,此时为突厥汗国势力大一统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20年,灭柔然(555),立东面可汗讨契丹,联合中原王朝征服吐谷浑(556),开创了汗国的强盛局面。他舍子而立弟佗钵可汗为汗,佗钵复以兄、弟之子分统汗国东面、西面。佗钵在位时控弦数十万,东起辽东,西抵西海,斥地万里,与中原的北齐(550~577)、北周(557~581)相抗衡。齐、周两朝争与它结为姻好,厚输财物,以博其欢心。

  崛起

  西征中亚与第一汗国的分裂、灭亡。在前述期间,突厥也向西发展。 早在土门称汗之始,即派弟(?)室点密(亦作瑟帝米) 西征中亚,统西方的十姓(On Oq)部落。室点密与伊朗的萨珊王朝(226~651)于563~567击灭嚈哒。室点密作为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基地,控制着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据拜占廷史料记载,室点密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多次互通使节,并拟共同出征萨桑王朝,打破萨桑王朝对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的垄断地位。

  鼎盛

  在552~581年间,突厥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与贸易要道。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游牧汗国,在政治结构上还没有定型的可汗继承制度,汗室的争位内讧,加剧了草原游牧社会固有的分裂趋势,助长了小可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西方室点密及其继承人达头可汗早就表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同时,东部突厥的几位小可汗也各自割据一方。

  581年,佗钵可汗死,诸小可汗互争大可汗之位,581~583年间的大风雪造成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的分裂,结果其中最强大的尔伏 (尔拔)争位成功,称沙钵略可汗(582?~587)。此时,取代北周的隋于开皇三年(583)击破突厥。大可汗、小可汗之间对立的激化,天灾、疫疠的打击,导致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于583年正式分裂为东(北)、 西两个突厥汗国。

  开皇四年,隋朝遵照沙钵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愿,赐之姓杨氏,并改封为大义公主。隋通过与突厥建立翁婿关系而与突厥建立了册封的君臣关系,并使汗位固定于沙钵略可汗及莫何可汗一系,这在隋册立突利可汗为大可汗——启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启民因国内混战疲惫而降于隋,隋助之重新立国。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奥鲁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