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姓图腾(傲氏图腾)
傲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áo(ㄠˊ),不可读作ào(ㄠˋ)。其源有五:一是出自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二是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的称谓,属于以君王称谓为氏;三是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傲雷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四是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傲拉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五是出自元朝时期鄂温克族傲拉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傲姓现今人口约三千,排在一千零三十六位,在台湾则没有。
【得姓始祖】
太敖(大敖、大骜)、芈员(熊麇、楚熊郏敖)。
太敖(大敖、大骜):为黄帝裔孙,因封于敖(今河南荥阳敖山一带)而名。太敖建有大敖国,其后裔子孙皆以国名或先祖名号为姓氏,称敖氏,后来敖氏族人中有添加“亻”偏旁为傲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太敖,亦称大敖、大骜,为黄帝裔孙,因封于敖(今河南荥阳敖山一带)而名。另有古文献《广韵》记载,著名的远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太敖的后裔。
太敖建有大敖国,其后裔子孙皆以国名或先祖名号为姓氏,称敖氏,后来敖氏族人中有添加“亻”偏旁为傲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在一些史籍记载的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皋陶,即为傲氏一族,曾被舜帝任命为执掌刑法的官员。
该支傲氏与敖氏同宗同源,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的称谓,属于以君王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在称王以前自称“敖”,即“我”的君王专称,与华夏族君主自称“卬”、“昂”、“姎”的尊义相同。
在周成王姬诵即位之时(公元前1103年),熊盈族鬻熊一支的后裔首领为熊绎,他率领熊盈族南下辟荆山(今湖北南漳)为根据地,到周成王正式执政时期(公元前1096~前1072年),熊绎开始受封,同子爵,姓芈氏,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至周康王姬钊执政时期(公元前1071~前1053年),仍对周王朝保持着普通的贡纳关系。
整个西周时期,楚国的势力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楚国自第三世君主熊绎受周成王所封,立国于丹阳之后,传至熊绎的第四世孙熊渠之时即周夷王姬燮执政时期(公元前933~前879年),周王室渐已微弱,诸侯或不朝,或相伐。而熊渠在楚国政通人和,逐渐强大,开始兴兵伐庸国(今湖北竹山)和杨粤部落(古扬州的越族),将国势一直拓展到鄂境。
熊渠却声称:“反正我是蛮夷。不理睬你们中国的礼法!”意思就是说,我可不管你有否得罪我,只我需要,即可攻击任何国家。并封其长子熊康为句王(今湖北江陵),次子熊红为鄂王(今湖北鄂城),三子执为越章王(今安徽间地),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熊渠将楚国势力扩展到长江南岸和中下游,创造了灿烂的南方文化,为以后楚国问鼎中原,雄据南方,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基础。
及至周厉王姬胡执政之时(公元前877~前828年),周厉王甚为暴虐,穷兵黩武,熊渠畏其会来伐楚国,遂去掉了自己的王号。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楚蚡冒熊眴十七年,公元前740年),楚国诸公子中的熊通是一位铁腕人物,做出事来往往惊蛮夷而动华夏。他杀了侄子熊眴自立为楚国君主。
周桓王姬林十四年(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熊通发兵征伐随国,随侯慌了,也说:“我没有得罪你呀。”
楚武王也说:“我反正被你们称作蛮夷,今你们诸侯国皆为叛相侵,或相互攻击。我有雄兵在握,也要参与中国之政,打你,就是要你去请周王室给我个尊号。”
随侯没办法,就到周王朝为楚武王请尊号,周桓王根本就不予理睬。随侯只好回来对楚武王说:“周王不同意你称王”。
楚武王大怒道:“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之师,周成王也曾推举我的先公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今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在周桓王十六年(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干脆自立为王,称楚武王。
面对兵精国强的楚国,周桓王也无可奈何。看到周王室也没辄,随侯也就只好奉熊通为楚武王了。
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周庄王召见随侯,指责随侯奉楚为王。楚武王知道后大怒,以为随侯背叛了自己,遂举兵讨伐随国,后来由于楚武王病逝于军中而兵罢。其子楚文王熊赀立,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
楚国是子爵诸侯国,熊渠及楚武王两次自立为王,但在史籍《左传》中仍称其为“楚子”。这说明在春秋汉周史的记载中,虽然楚国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但鬻熊及子熊丽孙、熊狂曾孙熊绎都是周王朝的臣子。楚国开始被封为子爵时,只有封地百里方圆,在诸侯国之间根本就没什么影响力。后来楚国逐渐强大起来了,便提请周王给其加王号,但周王不加,楚武王一怒之下便自立为王,周王也无奈,默认既成事实。
自楚武王之后,楚国国君便不再称自己为“敖”,而是与其他诸侯国一样称“王”、“公”、“孤”、“寡”了。此后,其后裔子孙中凡是有被废黜、被弑杀的君主,皆无谥号,但沿用“敖”之“君称”,例如,楚康王芈昭(熊居)的长子芈员(熊麇)即位为楚王四年之后(公元前545~541年在位)被叔父公子围(芈围、熊虔)弑杀,葬于郏城(今湖北襄樊襄阳区),他就被历史称记载为“楚熊郏敖”,在其庶支子孙中即有以先祖的“君称”为姓氏者,加“亻”偏旁为傲氏,或以其葬地之名称郏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傲雷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傲拉氏,亦称傲雷氏、鄂拉氏,满语为Aora Hala,汉义为“山”,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多金(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雅克萨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达斡尔族傲拉氏多冠汉姓为傲氏、敖氏、单氏、山氏、阎氏、苏氏、鄂氏等。
源流四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傲拉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托欣(多金)谋昆,世居黑龙江沿岸,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tos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敖拉托欣氏多冠汉姓为傲氏、敖氏、山氏等。
源流五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元朝时期鄂温克族傲拉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傲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黑龙江多金、呼伦贝尔等地。后满族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后冠汉姓为傲氏、山氏、鄂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现今人口约三千,排在一千零三十六位,在台湾则没有,多以谯国、襄阳为郡望。
今福建省的福州市福清县、漳州市、泉州市晋江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莘县,江西省的宜春市樟树市,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等地,均有傲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寀庵堂:南宋时期有傲陶孙,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权相韩侂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傲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听到这些以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傲陶孙,傲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傲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傲氏因以为堂号。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雄才命世;
侠气干霄。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清江人傲英,字子发,正德年间进士,由南京刑部历陕西、河南提学副使,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善写诗,意境幽远,尽辟蹊径,著有《慎言集训》、《东谷赘言》、《绿雪亭杂言》等。下联典指南宋福清人傲陶孙,字器之,号臞庵。宋宁宗时,权相韩侂胄执政,与宗室大臣赵汝愚争权,赵汝愚被罢官,死在外地;韩侂胄又指理学为伪学,罢免、驱逐理学家,朱熹被贬外任。傲陶孙当时在太学,写诗送朱熹,又写诗哭赵汝愚,因此触怒了韩侂胄而遭追捕,他改变姓名逃跑才免了祸。后来登庆元年间进士,官至温陵通判。著有《臞庵集》等。
仙丹炼井;
侠气干霄。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敖仙修道于江西上高县高山上,上有真人炼丹井和冲真观。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傲陶孙以诗哭赵汝愚被追捕,变姓名亡命而得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