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庚桑氏起源及历史

庚桑姓图腾_庚桑氏图腾

庚桑姓图腾(庚桑氏图腾)

  庚桑姓是中华的一个古老姓氏,庚桑,读音作gēng sāng(ㄍㄥㄙㄤ)。源于妫姓,传说出自春秋时期思想家庚桑楚,属于以名字为氏。在典籍《庄子·杂篇·庚桑楚》中记载:“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东汉经学家贾逵在《姓氏英览》中记载:“吴邵有庚桑姓,称为七族。”晋朝史学家司马彪在《续汉书》中也说:“庚桑,楚人姓名也”。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妫姓,传说出自春秋时期思想家庚桑楚,属于以名字为氏。

  在典籍《庄子·杂篇·庚桑楚》中记载:“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东汉经学家贾逵在《姓氏英览》中记载:“吴邵有庚桑姓,称为七族。”晋朝史学家司马彪在《续汉书》中也说:“庚桑,楚人姓名也”。

  在中国的国教即道教典籍中,确实有《洞灵真经》即《庚桑子》一著,或称《亢仓子》、《亢桑子》。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并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此后道教奉其为“四子”真经之一。

  关于庚桑子其人,在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中记载:“庚桑子,陈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居畏垒之山,其臣去之,其妾远之,居三年,畏垒大穰。后游吴,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

  如此看来,庚桑好象确有其人。而且还是老子的弟子,是道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

  不过,有关《亢桑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皆没有相关的记载。在史籍《新唐书·艺文志》中记录了现代汉语的鼻祖王士元所著《亢桑子》二卷,其中注云:

  天宝元年诏封四子真经,求《亢桑子》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因以《庄子·庚桑楚》篇为基础,取诸子文义相类者编造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然士元亦文士,故其书虽杂剽《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刘向《说苑》、《新序》之词,而联络贯通,亦殊亹亹有理致,非他伪书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与卫元嵩元包(经)相类。”

  《亢桑子》全书,以论道为中心,分为《全道》、《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贤道》、《训道》、《农道》、《兵道》九篇。多方发挥老子思想。《全道》篇论养性全神之道,曰:“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称“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为全道之人”。《用道》篇称高士之道为“咽气谷神,宰思损虑,超遥轻举,日精炼仙。”称人主之道为“清心省念,察验近习,务求才良,以安百姓”。《政道》篇谓:“政烦苛则人奸伪,政省一则人醇朴。”皆与《老子》之旨相合,故为道教一并崇奉。

  注本有何璨注三卷,收载《正统道藏》……

  本书笔者了查阅许多姓氏古籍,很遗憾,就是没有找到有关“庚桑氏”的记载。看来,韩非子在《庄子·杂篇·庚桑楚》一篇上加注说:“此篇寄庚桑楚以明至人之德,韂生之经,若槁木无情,死灰无心,祸福不至,恶有人灾。言庄子杂篇庚桑楚已下,皆空设言语,无有实事也”是真的!

  也就是说,“庚桑楚”是庄子借言臆造之人,史无其人,亦无其姓氏。

  但是,历史上确有以“庚桑”命名的地名,即江苏省宜兴市的“庚桑洞”,今称“张公洞”,是宜兴的“三奇”之一,位于宜兴市城西南约二十二公里的孟峰山麓,距东北方向的无锡市六十多公里。“庚桑洞”具大小洞穴达七十二个,各洞的温度各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

  或许,古代有人以其洞之著称为姓氏,否则别无它源。不过本书认为,关于这个由来已久的传说姓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迁徙分布】

  (暂缺)

【郡望堂号】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老子教南荣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南荣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哥舒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