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姓图腾(赫舍里氏图腾)
赫舍里姓是中华少数民族的一个姓氏,读音作hè se lǐ(ㄏㄜˋㄙㄜㄌㄧˇ),满语为Heseri Hala。其源有二:一是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赫舍哩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二是源于满族,出自唐朝时期女真族纥石列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清朝中叶以后,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赫舍哩部族的赫舍里氏多冠汉姓为贺氏、何氏、赫氏、和氏等。清末光绪初年,出自唐朝时期女真族纥石列部族赫舍里氏则分改为汉字单姓为何氏、赫氏、贺氏、高氏、康氏等,在清末民初,又有改汉字单姓为张氏、芦氏、索氏、英氏等。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赫舍哩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赫舍哩氏,源出南匈奴,世居漠北地区(今蒙古高原中部)。宋、元时期,赫舍哩部归附蒙古,融合于蒙古民族中,以部为氏,蒙语为,主要游牧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之西乌珠穆沁草原。
明朝后期,赫舍哩部迁牧于库昆地区(今辽宁阜新北大河流域),后金政权建立以后,到后金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其编入满洲蒙古八旗。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赫舍里氏多冠汉姓为贺氏、何氏、赫氏、和氏等。
源流二
源于满族,出自唐朝时期女真族纥石列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纥石烈氏、赫舍哩氏、何舍里氏、贺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当时称纥石列氏。到金国时期,称女真纥石烈部,以部族名称为姓氏。
赫舍里氏始祖为女真族纥石列部族人(纥石烈部、赫舍里部),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今黑龙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龙江塔散堡)等地区。
满清开国初期,其先祖赫舍里·硕色、赫舍里·希福兄弟率部归附后金政权,佟·努尔哈赤大喜过望,将其部划归隶属于正黄旗满洲。赫舍里·硕色本人就十分精通满、汉、蒙文字,北赐封“巴克什”封号,即“有文化的人”。其子赫舍里·索尼亦精通满、蒙、汉、朝鲜、锡伯、藏、维吾尔等诸般文字,文学水平更佳,亦封“巴克什”封号,且作战英勇,遂由头等侍卫之职历著般战功,最终受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之遗托,成为清康熙一朝之初顾命辅政大臣的首辅,授一等公爵,谥号为“文忠”。赫舍里氏家族由此荣耀发达,权倾天下。
赫舍里氏的祖墓在清昭陵左掖,即今辽宁省沈阳市城北郊。清昭陵因为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和清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
赫舍里氏的后裔家族庞大,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为何氏、赫氏、贺氏、高氏、康氏等,在清末民初,又有改汉字单姓为张氏、芦氏、索氏、英氏、黑氏等。
【迁徙分布】
赫舍里氏先属海西女真,后属于建州女真。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从唐代就开始了迁徙。金朝的建立使得更多的女真人姓氏从发源地走进了中原,其中他们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从北部松花江、黑龙江边,发展到了河南,河北,甘肃,山东、山西、陕西等黄河以南的地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留在了现在意义上的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同时也分成了几个部族:
1.今延边布尔哈图河赫舍里部,
2.今汤旺河赫舍里部,
3今汤原县吞河北的多陇乌河赫舍里部,
4.今付拉荤河赫舍里部,
5.今绥芬河入海附近之阿敏河赫舍里部。
当金朝灭亡以后,元朝的建立使大批的赫舍里氏随着女真民族的失败,融入了中原当地的各个民族之中。
对后来清朝建立及巩固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的一部赫舍里氏,却没有遭受太大的打击。他们一路走来,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这一部分建州女真。伙同海西女真、、东海女真成就了努尔哈赤的霸业。
当努尔哈赤靠着十三铠甲起兵的时候,女真人又开始了第二次大的迁徙。居住在都英额地方的赫舍里慕瑚碌的后代硕色、希福兄弟还有众多的女真姓氏部落一同加入到了反抗明朝统治的行列,“从龙入关”,八旗满洲人成为了努尔哈赤的中坚力量。
清朝建立后,赫舍里氏的足迹便从松花江、黑龙江边,一直延伸到南方。
满族赫舍里氏先居于辽宁丹东凤城边门赫家村,驻防满清大本营,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杨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长甸、振安区等地。清朝同治年间,有两支迁居至今黑龙江省双城县。
赫舍哩氏(赫氏、张氏、康氏)
始祖原是赫舍哩部人,取该部落为名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正黄旗满洲。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后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
赫姓始祖洼尔达,曾任汉都将军,由京城拔驻凤凰城,隶属正白旗满洲,先居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的汤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的长甸和丹东市的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有两支迁居黑龙江双城县。按字排辈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康姓始祖卡宜奇郎,汉“卡宜”谐音,取吉庆之字“康”为姓,正黄旗,木力占牛录,敕封武德骑尉。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都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达士巴”和四子“招里其”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凤凰城,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卡宜奇郎墓在辽阳的涧溪沟。康氏后裔迁居凤城之初住边门镇老爷庙街和凤凰城边,后散居各处。宝山乡岔路村康家堡子是一支,从五世起一支移居抚顺千金堡,一支迁居辽阳涧溪沟处,此外还分布在石城,宽甸的红石砬子等地。康氏族谱全称为《赫舍哩氏康族世谱》,自五世起按字排辈为:“文玉尚荣恩桂,延昌尔基之会。兆民稔格家箴,万世葆纯国粹。”
张姓始祖乌尔度,清康熙年间任凤凰城第一任城守尉,隶属正白旗满洲,居边门镇张家村,鸡冠山镇沙子岗村,后散居于凤城的汤山城,宽甸的长甸,石湖沟,东沟的兴隆,东尖山,岫岩的清凉山、药山等地。
【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盛 京:公元1625~1644为后金都城,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王朝曾置沈阳中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农历3月,佟·努尔哈赤占沈阳,农历4月,由兴京迁都辽阳,是为东京。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又自辽阳迁都沈阳。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佟·努尔哈赤逝世,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即位于此,扩建沈阳城并营建宫殿。后金天聪八年改沈阳为盛京。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盛京改为留都。陆续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各部设侍郎,置内大臣为总管,留守盛京。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内大臣为镇守昂邦章京。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改镇守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罢奉天将军,改设巡抚。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一是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二是东晋朝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陈 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堂号
渤海堂:以郡立堂。
德远堂:辽阳赫舍里氏堂号。
天衢堂:资料待补充。
三高堂:资料待补充。
儒雅堂:资料待补充。
字辈
辽宁北票赫舍里氏(赫氏)字辈:“子玄大廷云玉耀连”。
辽宁、吉林满族赫舍里氏(赫氏)字辈:“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辽宁辽阳赫舍哩氏(康氏)字辈:“文玉尚荣恩桂延昌尔基之会兆民稔格家箴万世葆纯国粹”。
黑龙江哈尔滨、肇源、七台河、讷河、吉林九台赫舍里氏(赫氏)字辈:“应选守振……连云永长修令兰桂香丰和山谷实泰康吉庆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恒文明扬昌盛之运春光同松竹桐柏寿其贞凤得龙飞百年在治国安邦法成功”。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由辽阳灯塔迁至)(赫氏)字辈:“光世天文志、国德永宏忠、广义庆廉里、万福殿朝臣”。
辽阳胡家窝棚赫舍里氏家族(乌海公)排字:“海圗受贺永, 布庆吉昌新;承世安先福,兴源裕德恩;万年功寳守,溥泰义勲深”。
【楹联典故】
(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