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陆费氏起源及历史

陆费姓图腾_陆费氏图腾

陆费姓图腾(陆费氏图腾)

  陆费姓是中华的一个复姓,读音作lù bì(ㄌㄨˋㄅㄧˋ),不可读作lù fèi(ㄌㄨˋㄈㄟˋ)。“陆费”属于联姻合姓为氏。许多姓氏学书籍均有记载:清朝时期,湖南巡抚陆费恩洪(陆费瑔),原因父为陆氏,母为费氏,兼祧两族,合为陆费(lù bì)氏。浙江省桐乡是陆费氏的发源地。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合姓,出自清朝时期湖南巡抚陆费恩洪,属于联姻合姓为氏。

  许多姓氏学书籍均有记载:清朝时期,湖南巡抚陆费恩洪(陆费瑔),原因父为陆氏,母为费氏,兼桃两族,合为陆费氏。

  陆费氏在明朝末年后才出现于浙江桐乡地区。据方志《光绪桐乡县志》的记载,陆费一族,在明朝时期其先世由吴兴分支入赘桐乡之陆氏,遂为桐乡人。至清朝初期,费氏一支无嗣,为兼挑两家,便改姓陆费。

  陆费锡是第一代以陆费为姓者,他的曾祖陆吉、祖父陆时雍,在《光绪桐乡县志》中均有传。旧志说陆费锡“九岁能属文,弱冠通五经,甫游痒,即魁乡闱。顺治己丑中会副,辛丑成进士”,故陆费氏一支在清朝时期为官者甚多。

  按:

  吴兴费氏源出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物《梁相费汎碑》记载:“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有功封费,因氏焉。”春秋时鲁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费邑,子孙以费为氏。这一支费氏来源单一,主要是由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而来,以封邑名称为姓氏。

  相传,鲁桓公姬轨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后代,在周公长子姬伯禽被封于鲁国后,数传至鲁桓公,相继担任鲁国国君。后来,鲁桓公生子二人,其中长子即鲁庄公姬同,在鲁桓公去世后得以继承爵位;次子即姬季友,在鲁庄公时期以君主胞弟身份执掌朝政。

  尤其是在鲁庄公去世后,季友的权力更为集中,拥立鲁庄公之子姬班为君主,自己独揽大权。后来,季友的专权引起其他贵族的不满,一位名为庆父的人乘机作乱,杀死国君姬班,姬季友也被迫逃亡陈国。

  此后,姬季友在陈国的帮助下回到鲁国,继续任执政,并立姬班的儿子姬申为国君,姬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鲁僖公。

  鲁僖公执政时期,为表彰姬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鲁国一处叫作费(今山东鱼台费亭)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食邑。姬季友及子孙后代在费邑一带发展繁衍,以封邑的名称为姓氏,称费氏,姓氏音读作bì(ㄅㄧˋ)。

  因此,陆费氏的正确读音为lù bì(ㄌㄨˋㄅㄧˋ)。如果陆费氏族人自己今天也误读作lù fèi(ㄌㄨˋㄈㄟˋ)了,那就赶紧改回来吧!别人读错不打紧,自己可绝不能读错哦!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陆费姓是中华的一个复姓,浙江省的桐乡地区是陆费氏的发源地,今浙江省的嘉兴市区,上海市,北京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新加坡等地,均有陆费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桐 乡:历史悠久,分布于境内各地的罗家角、谭家湾、新桥、张家埭、吴家墙门等数十处古文化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其中1979年发掘的石门罗家角遗址,通过对罗家角第四文化层出土的芦苇经C14测定、陶片经热释光测定,分别距今7040±150年、7170±10年,属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市境周时名御儿,属越国。春秋时为吴越接壤争战之地。越王勾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鲁哀公元年,丁未,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自御儿至今钱塘江以西皆属吴。战国初年,吴越战事又起。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冬,越王勾践灭吴,市境复归越。越自勾践以下,传六世而为楚所灭,楚国“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钱塘江)”,此地遂入楚境。秦统一中国,郡县天下。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下设由拳、乌程等县,今市境属由拳县。西汉时期,御儿又称语儿。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今市境属楚国。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今市境属荆国。汉高祖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改荆国为吴国,今市境属吴国。汉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以后,恢复会稽郡。今市境属会稽郡。汉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会稽郡属扬州。今市境属扬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割钱塘江以东为会稽郡,钱塘江以西为吴郡。今市境隶属吴郡。三国吴黄龙三年(辛亥,公元231年),由拳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孙吴赤乌五年(壬戌,公元242年),避太子和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属吴郡。今市境隶属嘉兴。此后历晋、宋、齐、梁不变。南朝陈永定(公元557~559年)初立海宁郡,今市境部分地域隶属海宁。隋朝时期,并嘉兴县入吴县,今市境属吴县,隶属苏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复置嘉兴县,隶属苏州。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翌年,又废嘉兴入吴县。今市境隶属吴县。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复置嘉兴县,属苏州,今市境其时仍名御儿,为嘉兴县西南境。唐乾符六年(己亥,公元879年),升御儿乡为义和镇。五代后梁开平初,吴越王钱镠废镇称义和市,属杭州。今市境随嘉兴隶杭州。后晋天福三年(戊戌,公元938年),吴越王钱元瓘析嘉兴县西南境的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设县治于义和市(今崇福镇),属杭州。元朝时期《至元嘉禾志》记载:“晋天福间始析崇德七乡置县于义和市,因乡以县名。”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钱元瓘于嘉兴县置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崇德与嘉兴、海盐、华亭同为秀州属县。北宋熙宁十年(丁巳,公元1077年),再割嘉兴县之梧桐、永新、清风、保宁、千金五乡入崇德县。宋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赐秀州名为嘉禾郡。崇德县隶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乙卯,公元1195年),升秀州为府,称嘉兴府。宋嘉定元年(戊辰,公元1208年),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崇德县仍隶属嘉兴。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嘉兴军节度为嘉兴路,置嘉兴路总管府,后属于江浙行省,下辖崇德等三县一府(华亭府)。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升崇德县为崇德州,隶属嘉兴路。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复改嘉兴路为嘉兴府、崇德州为崇德县。在《明史·地理志》中记载:“元崇德州洪武二年降为县。”明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嘉兴改隶浙江布政司。从此,崇德随嘉兴隶于浙江。明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奏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街道)。清,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属嘉兴府。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同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石门复称崇德。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制,两县直属浙江省政府。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划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三十六年(公元1939~1947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后属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桐乡、崇德先后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属嘉兴专区。1958年11月,崇德县并入桐乡县。1970年,改嘉兴专区为嘉兴地区,桐乡县隶属嘉兴地区。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县隶属嘉兴市。1993年,桐乡撤县设市,隶属嘉兴市。

  堂号

  桐乡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甪里
下一姓氏: